建成全面小康,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還是叫人擔心的痛點。中醫有句話,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三農”成為短板、短腿,說明自身血脈循環運行還不夠通暢。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固然需要國家和各方面的大力幫扶,但如果沒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僅消化不了外部輸入的營養,也很難為長遠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所以,強農必先固本、固本必先暢其血脈。
靠什么打通強農的血脈?這就要找到梗阻的癥結,這樣才好對癥下藥。30多年前的那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之所以成為解決當時“三農”問題的“靈丹妙藥”,一包就靈、一放就活,主要是切中了當時農村統的過多、管得過死和“大鍋飯”的弊端。物換星移,當年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現在面臨的問題已全然不同。如果說當年農村失之于統,現在反過來是失之于散。經營方式散,千家萬戶細碎生產,與瞬息萬變的全球化大市場完全不對稱,農民被動挨打、憑運氣吃飯;與外界聯系散,交通信息閉塞,有的貧困地區還是信息孤島,不少農民觀念陳舊、不思進取,寧肯苦熬、不愿苦干;村民人心散,基層組織少了過去的動員力,公益事業無人干,歪風邪氣不敢管,一些地方經濟富了,但環境差了、風氣壞了。所以,農村要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迫切需要提高組織化程度,依靠組織化打通發展的經絡血脈。
提高組織化程度并非走過去統的老路,而是要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實行農業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和農村治理體系的創新,把那些已不適用的“粥樣硬化”的老舊血管切除換掉。如何打通,筆者給出的方案是“三+”:
一是新型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是指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各類市場服務組織,它們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通過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把千家萬戶連接起來,或流轉土地、或托管經營、或管家式服務,實現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粗放生產向精細標準化生產、高強度低效率作業向機械化高效率作業轉變。新型經營主體的進入,還能給貧血的農村源源不斷地輸入資本、人才,帶來工業化的先進理念,使沉睡的農村資源資產流動起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鏈條得以拉長,農民增收的模式不僅僅是“鋤頭+打工”,還會新增不少的資產收入、創業收入和勞務收入。種田由于有了各種專業服務組織,變得簡單而輕松,農民在不在家、有不有青壯勞動力在家,都可以。困繞基層組織和干部多年的土地拋荒“死結”也會由此解開。
二是互聯網+。信息化是擋不住的浪潮,時下各行各業都在擠互聯網的快車,可以說是烽煙時起、群雄逐鹿。就在大家熱的時候,農村卻有些冷,雖然也不乏議論,但實打實地動手在農村干“互聯網+”的還真不多。不是農村不需要,而是農業農民太弱勢。改變農村的閉塞,既要實體的基礎環境的改變,同時也要靠互聯網這個巨大手臂把農村與外面的世界連在一起,參與到整個市場的分工、循環中來,真正實現“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所以,“互聯網+”在農村,不僅僅是經濟生長的一種形態、社會治理的一種方式,更是農村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分散走向集群的橋梁。實體的橋要建,虛擬的橋更要建。前些時候,從益陽市傳來消息,該市政府與國內互聯網翹楚企業聯手打造“益村平臺”,線下與線上互動,線下建好村級綜合服務平臺,線上建好虛擬平臺,實現線下事務線上辦、線下產品線上銷、線上資源線下用,開辟“互聯網+”農業革命的3.0時代。果真如此,農村幸甚、農民幸甚。
三是基層黨建+。農村富不富,關鍵在于有一個好支部?!斑@+那+”,最后都要落腳在“基層組織+”,基層組織不強,一切都是白搭。建好基層組織核心是要把支部書記選優配強?,F在農村人才難找,縣鄉黨委要廣開才路,踏破鐵鞋、拓寬視野訪賢、請賢、用賢,放活政策引賢、留賢。農村這么大,人才有的是,不說外去務工經商人員、復退軍人、大學生村官里藏龍臥虎,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也還有不少想在農村一顯身手的有志之士。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上,不能有什么人就用什么人,而是需要什么人就選什么人;也不能用而不考不管,讓一些“南郭先生”久久占住支部書記的位子。只有提高了對支部書記選任的要求,徹底摒棄“矮子里面選將軍”的習慣做法,用新理念新途徑選人用人,農村所需要的“領頭雁”就不愁選不出來。前不久,永州市委在全市機關選聘100名農村支部書記,不料響應者非常涌躍;有的地方開展了支部書記專職化的試點,突破地域選人才;有的開展“引老鄉建家鄉”招才募才活動,等等,這都為我們解決基層人才不足、建強基層執政骨干隊伍打開了另一扇窗。
用“三加”改造轉換農村的動力系統,是農村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是華麗轉身的驚險一躍,需要廣大農民的自覺參與,更需要黨委政府尤其是基層組織和干部的強力推動。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麓湘點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