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規措施,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當前,全國各地都在集中優勢力量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為實現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制定政策、完善機制、探索實踐新模式。在“十三五”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產業扶貧的作用十分關鍵,要切實做好產業扶貧這篇大文章。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的主要依托。從我國扶貧工作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沒有產業帶動,就難以徹底脫貧;缺乏產業支撐,更難以持續脫貧。一方面,產業扶貧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可復制性。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主導產業發展的強弱和支柱產業在產業鏈條中所處的位置;而解決“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的有效途徑是利用并發揮產業帶動的巨大作用。運用產業進行扶貧,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解決該部分貧困人群的就業問題,進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可復制性。另一方面,產業扶貧具有很強的造血功能,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群的生存發展問題,使該部分人群具備增加經濟收入的可持續性“造血”功能。可以說,做好了產業扶貧的大文章,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保障。
當前,我國扶貧開發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沖刺期,面對數千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迫切需求,要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創新工作機制,解決瓶頸制約,力求在產業扶貧中將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與扶貧對象自身特點相結合,走精準產業扶貧新路子。
第一,創新體制機制,為產業扶貧保駕護航。扶貧開發是民生工程,需要多維聯動、多策并舉。產業扶貧如何在實踐中精準落地和推進,需要政府給政策、法治給保障、金融給支持、教育出人才、企業為先鋒;更需要基礎設置有保障、專項扶貧資金能用好、生態環境不破壞、貧困戶人力資源培育常態化等。因此,要積極引導各方面力量參與產業扶貧,圍繞解決資金、市場、技術三大瓶頸,著力做好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和致富帶頭人培訓等工作,系統地推進精準產業扶貧,為貧困農戶增收脫貧夯實基礎。
第二,因地制宜,創新開發特色產業。我國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千差萬別,貧困戶經營能力和脫貧需求也不盡相同,精準扶貧要“因地制宜”,具體到各縣區、鄉鎮,更要“因組制宜、因戶制宜”,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有針對性地引入相應的產業龍頭企業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以“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使資源和產業形成較高程度的匹配。比如,山地資源豐沛的可以引導其種植中藥材、菌類、林果等經濟作物,亦可引導其飼養牛、羊、兔等家畜,還可以開發生態旅游觀光區;水資源豐沛的地方可以引導其搞水產品養殖;文化資源較豐富的可以引導其開發文化內涵,建設文化新村,推進旅游產業建設,等等。總之,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讓產業既適應地方發展的需要,也適應扶貧脫貧的現實。
第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創新發展有機農業。針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產品安全性評價不高、國際競爭力差等狀況,貧困地區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在退耕還林的基礎上,減輕土地負荷度,降低農藥化肥施用量,以質取勝,以有機取勝。通過有機蔬菜、有機小麥、有機奶源等的生產供給,滿足中高收入人群對有機農業的有效需求,進而引領技術和資源逐漸進入中高端農業,改變其有效供給不足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樹立品牌意識,形成優質農產品品牌。特別是要恰當并充分利用好電子商務的力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貧困戶可成為農業經營主體下游原材料供給的有效力量,從而在就業中脫貧,在脫貧中致富。
此外,推進產業扶貧、加快脫貧步伐,還要在受益精準、保障精準上做好工作。要找準特色產業與脫貧增收的結合點,將產業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銜接起來,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訂單幫扶等多種形式,建立貧困戶與產業發展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人口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重要作用,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因地制宜,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對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舉措和更加扎實的行動量身定做、靶向治療、對癥下藥,千方百計讓富民產業紅火起來,讓貧困群眾的腰包充盈起來,徹底拔“窮根”、栽“富根”、開“富路”。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年12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