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今天想說的主題是自下而上的鄉村教育的主題,因為教育它就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生長過程,它是從地方化的社區,在民間的土壤當中生長出來,那么就有了在鄉村這里的修復或者改善,也是這么一個過程。一方面,國家自上而下的有很多規劃,有很多教育投入,有很多項目,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多數的比較偏僻的鄉村,它的硬件條件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學校的校舍甚至連寬帶這些信息化設施普及化的程度也比較高。那么鄉村教育的真正的短板是人,是教師,也就是說鄉村教育的失血的狀態,就是教師和學生仍然在不斷地流失。很多現在很好的學校過幾年就變成了一個空殼學校。那么解決這個鄉村教師的問題和學生學習的問題,怎么辦?老大難,但是我們知道中國有一個改革家,原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他說中國所有的老大難問題在基層都有解決的辦法,關鍵是當領導的能不能發現它,肯定它、鼓勵它、宣傳它。這句話說得絕對,但也不無道理。
我最近也在下面走那些地方,昨天晚上剛剛回來,我想給大家報告一些鄉村教育的新的變化,我想它可以告訴我們,鄉村教育的改變并不是沒有可能的,并不是僅僅靠找些人在這兒抱團取暖。那么剛才講到農村教師留不住,最不穩定的根本的原因是鄉村教師的待遇問題,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那么現在采取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為農村邊遠地區的教師、村小教學的老師提供鄉村教師的崗位津貼,但是現在各個省的普遍的崗位津貼在300到500,沒有吸引力。但是我們看到在湖南瀘溪縣,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它按照離縣城的距離,對最邊遠的村辦教學點的老師提供的崗位津貼達到了每個月1400塊,所以那里鄉村教師的收入遠遠高于城市的教師,所以那里鄉村教師最穩定。那么瀘溪能夠做到的,其他地方能不能做到呢?當然是具有普遍性的。
那么隨著教師的年輕化,大量的大學畢業后的教師,他們事實上是很難真正在農村留下的,而且大量的跨學科的教師不會上課、不會備課、不會考試,等等等等,就是他們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都非常差,甚至可以說現在在農村充當教師的是同齡人當中學習能力最差的一批,他們現在成為農村新教師的主要的來源。
那么如何解決鄉村教師的培養和穩定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如何培養能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有沒有解決?那么在湖南和江西就經過了數年的嘗試,已經探索出了一種全新的鄉村教師的培養模式,就是由省級的師范院校合作的定向的免費師范生學院,這個從中考的優秀學生當中,就初中畢業的畢業學生當中選拔一些學生簽訂協議,按照“縣來縣去、縣來鄉去、鄉來村去”的協議進行“3+2”的培養模式,就是連續在師范學校學習5年,獲得大專學歷,然后回到農村充當教師。
這些教師在湖南已經有了幾屆的畢業生,他們的工作精神、他們的穩定性、業務素質得到了上上下下一致的好評。實際上這是我們的新的時代,中師教育模式的一個升級版,它現在培養的是大專,提供一個大專的學歷,這個是非常有效的。我相信未來這個制度如果我們能夠來傳播和推廣這個制度,可以有效地解決鄉村教師的來源和穩定問題,它比我們現在的這個特崗教師要更真實可行。
那么另外一個困擾鄉村教育發展的就是城鄉教育小學的問題,因為一方面大量的學生要進入城區擇校,就是不在鄉村了,一方面我們要保留和建好鄉村學校來解決鄉村教育問題,所以有很多人提出按照城市化的思路來進行鄉村教學,而我們也看到一些不同的選擇,在江西的宜陽縣,在江西的上饒縣,在陜西的晉中市,在河北的黃梅縣等等很多地方,他們走了另外一條道路,也就是通過長期固本改善鄉村學校來吸引農村學生返鄉回流制度,在那些地方城市的大班額得到了有效的化解,鄉村學生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是這種模式,他們是通過創新和提升農村教育,去使用的一個方法。
所有這些事情都說明農村教育現代化和農村教育的復興之路是有路可循的,是能有地方經驗、有實踐、有成功探索的,只不過需要我們去捕捉、去肯定、去總結、去提升。至于在學校教育層面,這種案例很多,在今天的這個論壇上,我們會分享10個成功的案例,這些案例都說明自下而上的鄉村文明的復興,鄉村教育的重建是完全有可能的,讓我們共同努力,謝謝大家!
作者系21世紀研究院院長,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屆中國鄉村文明發展論壇的演講,根據錄音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