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筆者在一些地方調研,基層干部對普遍推廣精準扶貧痕跡化管理有不少微詞,有的甚至認為大有形式主義之嫌,使得本就精準扶貧已成為精準“填表”的現象更是“雪上加霜”。
痕跡化管理是指在各種管理工作過程中,從時間和管理內容方面不留間隙或空白、死角的縝密的工作記錄,包括交接班記錄和留下證據。痕跡化管理最大的優點就是通過查證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實物、影像、電子檔案等資料,可以有效復原已經發生了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實行痕跡化管理就是讓所有的生產經營管理都留下印跡,可供日后查證。
當然,除了企業,其他方面也有運用痕跡化管理的,譬如生產安全、黨建工作等,但還不是很多。原因可能就在于:痕跡化管理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可以為管理者留下可供考察、評估、佐證管理的旁證材料,另方面,也有它的缺點,譬如事無巨細都要痕跡化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辦事過度痕跡化、保存過多的紙質材料浪費紙張、按部就班做好分內工作扼殺創新等等。
農村與企業有根本的不同,情況千差萬別。對精準扶貧痕跡化管理,筆者認為個別有條件的地方試點是可以的,譬如一個村或一個鄉。但是,作為一種模式,整縣、整市甚至大范圍推行,則宜審慎。
一是可能加大基層工作量。一位鄉干部給我微信說:“作為基層干部的我們體會最深,州檢完了省檢,省檢完了國檢,大多數基層干部的關注點都用在了一波一波的檢查上,這個要看紙質材料,那個要看展板標語,現在工作好的單位不是政府部門,而是各大廣告公司打印店。早就沒有了所謂的節假日,基層干部的無奈只有自己最清楚。”基層干部工作的負荷本來已大,精準扶貧痕跡化管理的實施無疑對基層的工作量又是一次大的加碼。
二是可能造成高昂的成本。如何檢查精準扶貧痕跡材料?大多數人一般會選擇紙質材料,從村到鄉到縣一堆一堆的,造成紙張和耗材的浪費,譬如貧困戶檔案,假如一個縣建卡貧困戶在2萬戶左右,貧困戶檔案如果縣扶貧部門存一套、鄉鎮存一套、行政村存一套,貧困戶存一套,縣鄉村相關領導部門又是各一套,所耗紙張等肯定嚇人,不妨算一算如果這高昂的成本用于扶貧會有多少人脫貧?!還別說經常改數據就得經常重新打印。這是多么大的成本啊!并且,對痕跡定義不僅限于表表冊冊、文件資料等紙質材料,還有電子文檔、基層走訪、圖片影像等多種痕跡形式,痕跡化帶來高昂成本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可能造成扶貧“成效”博弈。學生要的是成績,扶貧要的是成效,成效的實現除了基層自身的努力之外,上級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在是縣考、市考、省考、國考,基層為了自身取得好成效,會想方設法甚至可能不惜作假,制造“痕跡”,雖然工作成效不是很好,但是在痕跡檢查上突擊造“痕跡”粉飾成效,造成會做的不如會唱的局面,形成成效博弈,這樣會打擊實干者的積極性。
四是可能造成過程和結果的矛盾。檢查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痕跡管理注重對事件過程的監督,但是往往考核的成效是由結果來決定,好的過程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這就造成了過程和結果的脫節,造成過程管理和結果考核的矛盾,上級檢查往往會著重過程而忽視了結果的好壞,結果好的沒有得到相應的成效,造成基層為成效產生矛盾,受檢查的地方又往往會產生按照檢查方案造“過程”、造“痕跡”的現象。
五是可能造成干部各顧各的現象。基層單位于精準扶貧成效考核的痕跡化管理,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責任劃分,造成每個職工只管自己責任范圍內的事,對于與自己無關的工作任務通常不會關心,做的事越多,人也越忙,出錯的幾率就越大,擔當的責任就越多,因此干部職工只關心自己的“門前雪”,而不愿管他人的“瓦上霜”,對于出現的新任務和上級交辦下來的臨時性任務誰也不愿意去管的現象。
更要看到,一些地方,扶貧領域中的形式主義本來就很厲害了。如果再來一個“痕跡化”,又回頭去補前兩年的數據,照片什么的……真還令人憂慮。新年要有新氣象,力戒形式主義,采取更有力、更扎實舉措推進各項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環節,把功夫用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這才是王道。
作者為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項目中心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