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王興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與政策研究

[ 作者:王興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20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應對農村經濟新常態的現實選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在為農村一二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出強烈信號的同時,也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條件。抓住農村發展的新機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統籌利用農村的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不斷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入發掘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村產業環節和資源要素的融合互動,不斷增加生態和文化產品供給,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黨中央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對農業農村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一方面,我國農業承受著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面臨著農業生產和價格補貼“黃線”開始逼近和資源環境“紅燈”開始亮起的雙重約束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形勢十分緊迫;另一方面,伴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消費結構升級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農業農村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有待于進一步開拓。如果繼續延續原來的農業發展方式,不顧及農業自身面臨的壓力和約束,抓不住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為農業農村發展創造的新機遇,我國農業農村的未來發展之路將會越走越窄,促進農民增收的困難將會越來越大。因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調通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實現農民增收。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農業生產經營者統籌利用農村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農業多功能性為依托,綜合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餐飲、休閑、觀光等產業形態,積極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的過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業產業化、農業六次產業化這三個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趙海(2015)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六次產業化的拓展版,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②。姜長云(2015)詳細分析了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的重點與特色,并提出了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日本推進“六次產業化”的異同點,對當前各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具有指導意義③。事實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業的多功能性密不可分。何立勝、陳世新(2005)分析了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和途徑④;李俊嶺(2009)則探討了產業融合對農業多功能的影響⑤。總的來看,目前學術界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正逐步深化,張義博(2015)認為已有成果的研究視角基本上聚焦于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強調通過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互動來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⑥。本文試圖從更基本的視角分析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探討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總結當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考察產業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2012年達到26564.7元,是1978年的11.47(1978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916.6元,是1978年的11.77(1978年的不變價格計算)⑦。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更加提高重視生活質量的消費,更加追求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用于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旅游等方面的消費快速增長,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因此,農村發展要適應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不斷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為城鄉居民提供包括食品、生態、文化等在內的多種產品供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農業農村發展的廣闊空間。在一部分人眼中農業農村仍是落后的代名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累贅;如果說農業農村還有什么用處的話,充其量只能充當勞動力和建設用地指標的“蓄水池”。事實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所依賴的土地財政,正是靠壓縮農村發展空間來實現土地的快速城鎮化的;一些地方特別是經濟并不十分發達的地方,打著建設新農村的旗號,過分積極地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推動農民上樓,也反映了同樣的邏輯。目前,這種思維越來越顯示出其短視的一面,究其原因是沒有正確認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一是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有利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理念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對農業產品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農產品的消費日益多樣化和營養化,初級食品逐步被加工食品、更有營養和附加值的食品所替代⑧,農產品的消費結構出現不斷升級的趨勢。這就要求農業應該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型,從單純地提供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在不斷夯實生產基礎的同時,使農產品供給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路子。

  二是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的需求,有利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的增加,與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和閑暇時間增多密切相關。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和閑暇之間的選擇上逐步出現經濟學意義上的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的情況。根據勞動者的最優化行為,對應于特定的工資率,勞動者在效用最大化點⑨上確定最優勞動供給量,這樣就能得到勞動的供給曲線。通常意義上,閑暇被認為是一種正常商品⑩。在工資水平較低時,工資率上升對勞動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因而人們愿意提供更多的勞動,減少閑暇消費;而工資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替代效應可能會小于收入效應,人們增加閑暇時間的消費,減少勞動時間(11)。因此,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后彎曲。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2000年的9333元,增加到2014年的56339元,名義工資增長了5.04倍,實際工資增長了3.4(2000年工資水平為100)(12)。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增加閑暇時間的意愿十分強烈,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用來休閑。以公共假期為例,1995年之前,我國每年法定假期不到60天;1995年之后周末開始休息2天,1999年形成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目前我國公共假期達到115天,在數量上與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相當(13)。有研究表明閑暇與居民消費和消費增長具有相關性。陳海達等(2006)證實通過增加閑暇會促進消費的增長(14);魏翔、惠普科(2007)的研究顯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近15年來,閑暇時間對居民的消費增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15)

  休閑旅游是城鄉居民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的重要內容。近二十年來,我國國內旅游業發展迅猛,旅游人數和旅游花費屢創新高(見表1)1995-2014年年間,國內游客人次平均每年增長9.86%,旅游總花費平均每年增長18.31%,人均花費年均增長7.65%(16)。同期,城鄉居民旅游人數和旅游花費具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費增長趨勢更加顯著(見圖1)。由于我國城市人居環境較為局促,發揮農業的生態、文化功能對于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旅游需求來說就顯得極為重要(17)。在這種情況下,農村成為城鄉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休閑旅游的重要空間區域,與農業多功能性相關的休閑旅游、文化體驗、生態環保、科技教育等消費需求持續擴張。以山東省為例,2010年到2014年,山東省鄉村旅游收入由531億元增長到1420億元,接待人數由1.3億人次增長到2.7億人次(18)

  三是開發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村資源優勢,有利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無論從供給還是從需求的角度看,農業都不是功能單一的產業;而廣闊的地理空間、多樣的生態環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則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資源。農業具有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功能和農村特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能夠滿足城鄉居民對回歸自然、鄉村體驗、休閑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是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開發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村的資源優勢,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值得一提的是,農村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在一些地區已經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這是今后我國農村發展中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總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對農村一二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出了強烈的信號,必須改變之前以產品特別是初級產品供給為主的現狀,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使農產品供給在品種、質量上更加契合市場需求;必須改變之前以農業產品功能為主的情況,不斷開發農業其他功能,為城鄉居民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生態、文化產品;必須改變之前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的局面,不斷打破產業之間的壁壘,統籌利用農村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廣泛參與。傳統小農囿于經營規模、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難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上發揮大的作用。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具有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實力和主觀愿望。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立完善的銷售網絡、開發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有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更多的普通農戶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積極利用農村現有組織資源。事實上,長期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實踐著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歷史任務。只不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更多地側重于產加銷三位一體的融合。利用農業產業化經營所打下的基礎,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等經濟組織的作用,向前帶動農業生產,向后推動銷售、物流、觀光休閑產業的發展,打通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阻隔,是實現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法寶。有的農業龍頭企業不僅在促進產業融合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在城鄉融合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發揮供銷社系統、郵政系統等農村傳統組織資源的作用,創新服務“三農”的工作機制,不僅對這些傳統組織自身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而且能夠豐富農村產業融合的路徑選擇。

  第三,合理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能僅靠農業農村內部力量。即使是那些實力較強的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者,單靠其一己之力也很難打通農業全產業鏈。工商資本擁有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經營理念。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更容易打破產業界限,通過整體策劃,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獲取更高的附加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工商資本的帶動和支持。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工商資本進入更適應其發展的資本、技術密集型領域,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等產業,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發展。

  第四,著力開拓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如前所述,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農業的文化、生態功能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與農業多功能性相關的農業休閑旅游、文化體驗、生態環保、科技教育等消費需求持續擴張。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高度體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理念,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業態。利用農村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借鑒日韓等國發展“六次產業”的經驗,吸引和支持包括返鄉農民工在內的各類農業創業主體,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把農村地區變成活力之地,把農業產業變成不老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縣城和重點鎮、中心村、特色村鎮,作為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布局,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布局效益。

  四、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種形式

  第一,第一產業帶動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以后,通過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渠道銷售農副產品;或者拓展農業的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積極發展采摘、觀光、文化體驗等休閑農業,實現農業與休閑產業的有機融合。這種類型以一產為中心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前者多見于農業優勢主產區,后者多見于城市郊區和生態、鄉村文化資源富集區。由于經營主體單一,利益連接緊密,特別是休閑農業迎合了城鄉居民日益旺盛旅游休閑需求,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達到100余萬家,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農戶317.6萬戶(19),家庭農場達到87.7萬個(20)。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導力量,引領產業環節的融合互動,推動著資源要素的融合滲透,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案例:山東省萊蕪市鐵農聯眾農牧合作社聯合社是由山東鐵農集團有限公司在201212月發起,聯合聯眾果蔬、魯寧豐林果、金來糧蔬、田家樓蔬菜、富家莊士明蔬菜、昌盛養殖、博飛畜禽養殖等9家專業合作社組建成立的萊蕪市第一家聯合社。其經營領域涵蓋了生產、加工、銷售等經濟活動。在生產領域,聯合社有13個產品通過了綠色產品認證;在銷售領域,一是設立了名優特產超市,積極展銷其9個專業合作社的產品;二是與山東高速、山東建行、南郊賓館及一些連鎖超市建立了供貨關系,建立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年實現銷售收入達1000余萬元(21)

  山東省金鄉縣的麗水家庭農場在常規魚的養殖基礎上積極發展休閑漁業。通過引進觀賞魚種,加強場區基礎設施建設,麗水家庭農場將場區劃分為休閑垂釣、漁事體驗、蔬菜采摘、水果采摘和田園超市等功能區,充分展現“有機果蔬、生態鮮魚、農家餐飲”的原生態田園風采,吸引消費者體驗休閑,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

  第二,龍頭企業帶動型。農業龍頭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加工能力和銷售渠道,通過土地流轉自建生產基地或者帶動農民合作社和農戶,把產業鏈條向農業生產領域延伸,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種類型以二、三產為中心帶動一產融合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基礎,加工型、商貿流通型龍頭企業發展層次較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已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多種經營主體共存共贏的重要模式。目前,我國共有12萬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萬家,國家級農業企業1245(22)

  案例: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其前身為1986年建立的萊陽市果菜保鮮總公司。從1986年進軍果蔬加工行業以來,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以安全食品加工為主業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范圍涉及蔬菜種植、種豬繁殖、食品加工、木器制造、包裝生產等諸多領域。龍大集團以蔬菜加工出口為鏈條,形成了龍頭帶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帶加工、加工帶農戶的“龍型”產業體系。龍大集團建設的區域化、規模化的種植基地達到17萬多畝,覆蓋山東、江蘇、河北、河南、安徽等10個省區的70多個縣市,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

  第三,工商資本帶動型。工商資本進入農業,以其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或直接從事規模化種植、養殖,或創辦農業產業園區,或開拓鄉村旅游,積極從事生產、加工、銷售、金融、休閑農業等經濟活動,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利用農村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開拓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方面,工商資本大有可為。

  案例:山東省濱州市花盈花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玫瑰種植、產品加工、旅游觀光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公司,在濱州城區近郊建立了占地2000余畝的華盈玫瑰園。在中國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技術支持下,該公司的經營范圍涉及從玫瑰培育到玫瑰種植,再到玫瑰花茶、玫瑰醬、玫瑰露等玫瑰產品的深加工,帶動了濱州市和周邊地區玫瑰產業發展。近兩年,玫瑰產業深受市場價格低迷的困擾,該公司通過舉辦玫瑰節,在玫瑰園安排文藝演出,吸引城鄉居民游園采風,發展休閑觀光,有效緩解了玫瑰種植環節收入減少的壓力。

  第四,農業服務企業帶動型。以供銷社為代表的農業服務企業不斷延伸和拓展為“三農”服務的業務領域,創新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建立為農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大田托管和農資配送等社會化服務,投資建設倉儲、冷鏈物流、商貿流通基地和批發市場,積極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讓農民更多分享農業增值收益,成為推動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案例:山東省供銷社在全省已經建成378個為農服務中心,構建起來“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目前,全省供銷社系統已經托管土地826萬畝。在汶上縣,供銷社托管土地里產出的小麥,經過烘干之后,直接送進汶上縣供銷社的面粉廠,然后將面粉再運到北京等地29家魯供綠葉牌“山東大饅頭”加工廠,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23)

  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第一,農產品加工業大而不強。目前,我國共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40萬家(24),全國大口徑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3萬億元(25),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總產值之比由2003年的0.91(26)提高到2014年的2.11(27),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還存在資源利用水平低、產品類型不豐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科學儲備和技術支撐不到位等問題,發展水平亟待提高(28)。此外,融資難、建設用地審批難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第二,農村資源環境嚴重透支。一方面,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物質投入,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2014年,我國化肥施用量達到5995.94萬噸,是1978年施用量的6.78倍;農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也有很大的增長(29)。另一方面,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無法得到無害化處理,農村生活污染逐漸顯現。在生活垃圾方面,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實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模式,山東省農村社區內生活垃圾能集中處理的農戶比重已經達到83.3%(30)。但是,由于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在短時期內還很難改變,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實際運行效果還有待提高。在生活污水處理方面,截止到2007年,全國行政村中,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村莊比例只有3.4%(31)。近年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切,各地也在采取不同的方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

  第三,對農業多功能性認識不足。一些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對農業多功能性的認識不足,發展辦法不多。在這些地方,農業還只是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提供產品和要素的產業,農村被當作建設用地指標的“蓄水池”;由于缺乏系統有效的保護,一些有價值的承載著農村傳統文化的村落民居、民俗禮樂、手工技藝等,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快速消失。據統計,我國自然村數量已從1990年的377.3萬個,減少到2011年的266.9萬個,平均每年減少10萬個自然村(32)

  第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平不高。早在19世紀40年代,鄉村旅游就已經在西方一些國家開始出現(33),而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較晚。長期以來,在我國農業的經濟(產品)功能受到重視,而生態和文化功能的開發相對不足。因此,我國生產型農業人才儲備較為充分,但開發農業多功能性、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所需要的善創意、懂技術、會管理、知營銷的復合型人才相對缺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中富于創意的精品較少,整個產業從總體上看“有群山而無高峰”。

  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首先,著力解決農產品晾曬、烘干、儲藏等問題,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就地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推行“中央廚房+主食門店”模式,提高主食加工業工業化、標準化和質量安全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推動休閑方便食品產業發展。其次,加快培育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鼓勵各地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生產集中度,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兼并重組。再次,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業發展。最后,整合資源,從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合力。

  第二,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業生產方面,推廣深耕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制定并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全面改良耕地質量,提高耕地永續利用能力;推進農業節水、化肥減量、農藥減控、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畜禽養殖提升等工作,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在農村環境方面,大力開展村莊村容村貌整治,加快農村衛生廁所、戶用沼氣池建設,繼續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完善“以獎促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的辦法,探索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處理的有效途徑。

  第三,加大農業多功能性開發。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鼓勵各地制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推動農業與休閑、觀光、體驗、養生、教育等融合發展,提高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檔次和水平。學習先進國家和地區在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方面的經驗,借鑒他們在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方面的做法。保護傳統村落,發掘農村傳統文化,開發體驗式農村文化休閑旅游產品,建設各種類型的民俗觀光園、民宿農莊等,打造農業節慶活動品牌。統籌規劃農村自然、生態、文化資源,推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發展要素,進一步迸發農村發展活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第四,推動農村產業環節和資源要素的融合互動。培養和集聚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吸引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和農業創客發展各類創意農業,把農村地區變成活力之地,把農業產業打造成朝氣蓬勃的產業,促進產業要素融合滲透,推動農村產業環節融合互動。發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供銷社系統、郵政系統等農村傳統組織資源的作用,向前推動農業生產,向后帶動銷售、物流、觀光休閑產業的發展,打通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阻隔。引導工商資本更多地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等產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發展。把縣城和重點鎮、中心村、特色村鎮,作為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優化布局,加快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岳論叢》2016年第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婷婷 | 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