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有利于全面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有利于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有利于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優化農業供給結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這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們要按照中央要求,認真抓好落實。
優勢特色產業,是以“特”制勝、“優”質凸顯的產業。我理解,特色農業之“魂”是獨特性。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發展特色農業,只有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特”且“優”起來。特色農業之“根”是自然稟賦。發展特色農業,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適宜的最佳生產區域,好的環境才能有好的產品。特色農業之“本”是農耕傳承,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發展特色農業,要傳承當地的農耕文明,打好文化牌、風俗牌,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據統計,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為核心打造出來的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相比,有明顯的市場需求和價格優勢。比如無公害、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價格平均增長5%-30%,有機農產品價格甚至高出常規產品數倍。目前“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總數達到10.7萬個,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公眾消費者認知度也超過了80%。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特色產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觀方面看,一些地方對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認識還不到位,沒有充分認識到優勢特色產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對如何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等掌握應用得還不充分。客觀方面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我國不少地區不是沒有特色產業,而是這些產業比較分散,處于一種粗放、分散經營階段。產業發展集中度低,產品質量和供應周期不穩定,影響了自身的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特色產業背后的科技支撐能力相對比較薄弱。一些名優產品因良種工程及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完善,科技創新和技術儲備不夠,因品種混雜、品質退化、質量下降可能會失去特色和優勢。一些特色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發滯后、能力不足,影響了經濟效益的提高。此外,當前我國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還沒有充分建立起來,因市場信息不對等,金融保險政策支持不夠,一些特色農產品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容易挫傷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我們要堅持市場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抓住機遇,積極作為,努力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重點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緊扣區域特色,找準優勢特色產業的市場定位。發展特色農產品,要準確把握區域獨特資源、生態條件和文化特點,找準區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立足資源稟賦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面向中高端市場需求,重點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通過優勢特色產業的集聚和提升,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進一步優化各類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特色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和產出效率,從而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二是加強品牌建設,增強優勢特色產業的品牌效應。品牌化是人們對產品品質的認可,既連接著生產,又帶動了消費。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要以品牌化為核心。當前重點是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同時結合特色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加快推進品牌創建。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將優勢特色產業建設與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協調起來,引入現代要素改造傳統特色產業,增強品牌效應。
三是拓寬產業鏈條,提高優勢特色產業的附加值。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要注重產業的延伸性,打造集生產、采收、流通、加工、品牌推廣和終端銷售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全產業鏈條。當前重點是著眼于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補齊深加工短板,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與全產業加工鏈條配套相銜接,最大限度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從而提高特色產品的附加值。
四是推進科技創新,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動力。特色產業之“特”,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創新來培植和完善。我們要依靠科技進步,穩定和增強特色產品的品質優勢,挖掘特有屬性,加強特色產業與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用科技成果來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五是強化宣傳推廣,提高優勢特色產業的公眾認知度。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注重品質,越來越講究品牌。然而,不少農業特色產品受流通渠道或宣傳營銷方面的制約,被淹沒在普通產品當中,價值優勢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怎么樣讓特色優勢產品不僅品質好,還能賣得好,實現優質優價甚至溢價銷售,就需要我們轉變思路,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商,利用線上線下等各種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強化宣傳,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公眾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
作者系農業部總畜牧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吾谷資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