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孝德:關注“新回鄉運動”,走城鄉雙向流動城鎮化之路
一種新的力量正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作用,悄悄地改變著中國城鎮化發展模式。這個新的力量來自從城市到鄉村的“新回鄉運動”。目前被主流關注和鼓勵的中國城市化,主要表現為農村資源向城市流動與集中,但最近幾年,一種相反流動正在悄悄發生,這就是資源從城市向鄉村流動,這意味著一個城鄉雙向流動、雙向驅動的新城鎮化模式正在浮出水面,值得關注。
三種力量推動未來新回鄉運動
第一種力量是中國鄉村文明特有的自我糾錯和修復力。面對當代中國鄉村凋敝、蕭條景象,更多人認為在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的終結成為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但壽命最長、發展成熟度最高的中國鄉村文明,有一種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一次又一次面臨消亡或危急的時刻,總會表現出一種堅韌的自我糾錯與修復能力。這種自我糾錯與修復在當今中國鄉村正在悄悄地開始,除了表現在已經出現的物質層面的資源要素向鄉村回流和新回鄉運動上,最需要關注的是,它還表現在精神與文化層面。在中國學術界,一種基于鄉村文明與文化視角,多元化、全方位重新認識中國鄉村價值的自覺與自信正在蘇醒。長期以來,從純經濟研究判定鄉村存亡、從單極化城市思維認識鄉村的落后與先進、從西方文明形態解讀中國鄉村命運的、僵化的、導致去鄉村化的、鄉村文明價值被誤讀和曲解的認識格局正在被打破。這種文明與文化的自覺,給走向自我復生的鄉村文明找到了自我認知的靈魂,同時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找到了自信之根。正在升溫的新回鄉運動,首先表現出中華民族精神的回歸。
第二種力量是來自生態文明新時代給中國鄉村文明復興帶來的時代契合和推動力。在中國興起的“互聯網+”,已經不是城市獨享的時代紅利,“互聯網+”也成為鄉村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把鄉村與城市市場連接起來的“互聯網+”,催發鄉村綠色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巨大潛力和魅力。使長期以來無法轉化為財富的鄉村生態土特產品、手工藝產品成為城市中產階層消費的生態奢侈品。在城市環境污染、高壓力、高成本生活倒逼下,鄉村特有的環境優美、天人合一的綠色慢生活表現出巨大的吸引力。目前以農家樂為新型業態的鄉村生態旅游急劇升溫,成為鄉村發展的新亮點。當今中國最前沿的新能源產品,如屋頂太陽能熱水器、電動自行車、小型電動汽車、入戶光伏發電,其最大的市場在農村。這些事實充分說明,雖然鄉村無法像城市那樣承載工業產業,在生態文明時代,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卻具有城市沒有的獨特優勢。鄉村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將成為鄉村文明復興的經濟基礎,也是吸引更多人返鄉創業的動力所在。
第三種力量是中國城市演化周期律。近代以來的城市化絕不是現代理論認定的那樣——城市化是恒定不變的直線運動。200多年的西方城市化已經經歷了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多次周期波動。隨著城市病爆發、空氣污染、生活成本提高、城市生活審美疲勞等多種因素,在未來5年之內,中國也將初現逆城市化的周期波動。目前這種逆城市化趨勢在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已經悄悄發生。與此同步進行的,還有另外一個周期也將助推逆城市化在未來5年內出現高峰。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農村進城打工、考學的一代人,在未來5年內將進入告老還鄉、葉落歸根的生命周期。上個世紀80年代進城的這批人,在未來5年均將進入退休的年齡,無論從生命的周期看,還是從這一代人的經歷看,他們是城市群體中鄉愁最濃、回鄉愿望最強烈的群體。
未來將會有五類人群參加到新回鄉運動中來
在上述三種力量的推動下,將有五類人群成為中國新回鄉運動主流。
第一類是“新告老還鄉者”或叫“回鄉的新鄉賢”。“新告老還鄉者”是指1977年恢復高考后,上了大學,從鄉村走進城市的第一批知識分子。未來5到8年,這些人中的90%將到退休年齡。只要有正確的政策引導,他們中的一批人將帶著智慧、資金回歸農村,建設家鄉。從1977年到1980年錄取的大學生有123萬人,其中80%來自農村,估計未來將會有60%以上的人群通過各種方式,短期或長期回到出生的老家養老。如果其中有50萬人回鄉,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告老還鄉將有可能會影響中國50萬個鄉村的發展。
第二類是改革開放后,到城市打工的2.5億農民工。根據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5億農民工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14.3%。大約有3570萬農民工將到無法在城市就業的退休年齡,他們中將有80%約3000多萬農民工會帶著他們的收入、帶著城市文化回鄉養老或再創業。這些在農村長大的農民工,與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不一樣,他們對鄉村有一種無法割斷的情結。《中國經濟報告》雜志公布了對全國20多個城鎮的農民工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農民工不具備在城市購房定居的條件,年老后將被迫返鄉,有可能導致“負城鎮化”。
第三類是新下鄉知識青年。隨著城市就業難和鄉村發展機會的增加,出現了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新趨勢。在新回鄉知識青年中,有一部分是村官。經過連續幾年的選聘,目前全國在崗大學生村官已經達到20萬人。根據計劃,到2020年,大學生村官要達到40萬人的規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大學生自愿回鄉創業。截至2015年,已在全國近30個省份、200多所高校建立了200多個支農社團,深刻地影響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價值觀及整個社會的文化走向,這種催化作用將在未來5年內發生很大的連鎖放大效應。
第四類是隨著中國逆城市化出現,一批城市人會回到鄉村養老和從事鄉村產業的經營。隨著霧霾天、交通擁擠、生活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出現,目前中國已經初現逆城市化現象。國內學者一致認為,未來5到8年內中國將會出現一個退休高峰。城市人口老齡化高峰和逆城市化會同步出現。截至2013年底,中國老年人達到2億人。其中城市退休人員有1億人。目前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已經出現一些老年人到郊區和農村養老。城市人回鄉,將會給鄉村帶來新消費,促進鄉村養老產業發展。
第五類是中國6000萬華僑同胞將會尋根回鄉。隨著祖國的強大,華僑將會出現一個回鄉尋根熱。中國人往上推三代,大部分都是農村人,所以,他們要尋找的根,不在城市在鄉村。他們尋根,也給鄉村發展帶來國際資源。
關注與推動新回鄉運動,走中國特色城鄉雙向流動的城鎮化之路
我們需要調整原有的思維定勢,順應時代潮流,以雙向流動的城市化思維,重新設計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建議中央和地方,要把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從關注農村到城市單一通道的疏通,轉向城市與農村雙向流動通道上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目前大量農村人進城與城市人要回鄉村的雙向流動,對于中國城鎮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中國即將出現的新回鄉運動,對于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對于中國走有根的城鎮化之路,更具有比城鎮化本身更重要的作用。建議中央和地方,研究出臺鼓勵新告老還鄉、新鄉賢回鄉、知識青年下鄉、農民工返鄉創業、城市人下鄉養老、華僑返鄉等政策。走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遇到的最大挑戰,不是農村要素向城市流動,而是順應新回鄉運動,推動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讓五千年鄉村文明在城鄉雙向流動中走向現代化。
此外要重新調整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戰略規劃,取消以單一城市化率指標來衡量中國城鎮化發展程度的考核辦法。基于中國特色城鄉雙向流動的城鎮模式,要以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程度、城鄉發展要素共享程度來評價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這樣的城市化才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符合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城鄉共生、城鄉均衡發展、城鎮村多元化發展的城鎮化。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