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科學把握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主要拼生態拼環境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
■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定走農業綠色發展之路。緊盯農業資源環境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擺在優先位置,以更強決心、更大氣力、更硬舉措,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深刻理解美麗中國的科學內涵,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重統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把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鄉土文化傳承有機統一起來,推進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和基本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當前,我國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為主攻方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針對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國情,積極采取措施,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力度,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推動實現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提升永續利用水平。
■農業面源污染是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瓶頸問題,也是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到2020年,將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綠色是農業的本色,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年來,農業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五年來,農業系統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增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科學把握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主要拼生態拼環境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定走農業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緊盯農業資源環境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擺在優先位置,以更強決心、更大氣力、更硬舉措,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深刻理解美麗中國的科學內涵,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農村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們注重統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把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鄉土文化傳承有機統一起來,推進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和基本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二、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當前,我國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五年來,農業系統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為主攻方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質量興農,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三元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4000萬畝,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品種的種植面積。優化經濟作物品種品質,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生產。
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逐步建立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農業新格局。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支持主產區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與電子商務、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
三、著力加強農業資源保護,提升永續利用水平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針對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國情,我們積極采取措施,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力度,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推動實現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
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不動搖,耕地數量穩定在18億畝以上。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強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建設。推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輪作為主、休耕為輔,集成了一批保護與治理并重的技術模式。
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推行基本草原保護、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等工程,強化草原災害防控和執法監管,著力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環境。
建立漁業資源保護制度。加強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大力實施增殖放流,不斷完善休漁禁漁制度,全面延長休漁時間。啟動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
持續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庫、保護區和保護地相結合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有效保護種質資源30多萬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和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開展瀕危動植物物種專項救護。
四、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面源污染是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瓶頸問題,也是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任務。五年來,我們堅持投入減量、綠色替代、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加快發展節水農業。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11個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改善田間節水設施,推廣噴灌滴灌等旱作農業技術。目前,農業用水總量穩定在3800億立方米左右,有效利用系數逐步提高,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比重持續下降。
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范圍。2016年,全國農用化肥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實現零增長。加大綠色防控力度,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集成推廣全程農藥減量增效模式。
推進養殖糞污綜合利用。啟動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加快建設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探索糞污綜合利用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構建畜禽糞污治理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推進秸稈地膜綜合利用。大力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農用為主、多元發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國秸稈還田面積達7億畝,牛羊粗飼料70%左右來源于秸稈,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開展地膜綜合利用示范,實行農膜回收補貼。
五、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我們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一手抓標準化生產,一手抓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加強農業產地環境保護。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和動態監測,建立農產品產地安全預警機制。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推動產地安全等級劃分、分類施策,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農業標準制修訂五年行動計劃,制定農藥和獸藥殘留限量標準5724項,制定發布農業行業標準5494項,基本覆蓋我國常用農獸藥品種和主要食用農產品。創建標準化示范縣185個,建設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1萬多個。穩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獸藥等專項整治,嚴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行為。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度,國家例行監測范圍擴大到152個大中城市、5大類產品108個品種、94項指標,基本涵蓋主要城市、產區、品種和參數。加強執法監管,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無縫對接,實現全程監管,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六、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構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積極探索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規劃引領。會同有關部門出臺《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等,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農業農村基本建設的重點任務,明確支持方向,加大投入力度。
強化科技支撐。優化農業科技資源布局,推動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要素向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傾斜。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建立聯合試驗示范基地,成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國家科技創新聯盟。
推動制度創新。出臺《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健全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業綠色發展金融服務體系。建立農業資源臺賬制度,探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將監測評價結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建立財政資金分配與農業生態文明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
培育市場主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統測、統配、統供、統施等專業化服務,培育一批農業綠色發展經營主體。采取政府統一購買服務、企業委托承包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業廢棄物第三方治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求是 2017年09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