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思當代中國的基層治理
在中國的社會治理中,博弈主體之間關系緊張而缺乏規范,導致基層治理規則的多元化和模糊化,西方的簡約放權、公共自治都難以應對。近年來,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廣泛的人口流動,中國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化,上述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對此,本文作者提出了“生活治理”的新思路,即直接面對有差別的個人展開治理,在尊重群眾生活的同時,積極改造群眾生活,如此才能實現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
中國發生的很多基層社會治理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對百姓生活的治理,其直接指向是群眾怎么過日子,可稱為生活治理。
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會采取很人格化的方式直接面對個人或者組織,對不同的個人或組織區別對待,用人格化的方式對群眾的私人事務深度介入。這與西方國家采取法治化方式或者借助社會中介來規制私人生活的做法十分不同。這種做法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和群眾路線的實質內容,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的治理傳統,有著久遠的歷史。一個新的也是本土化的框架必須要能夠將這類事實概念化,概括出社會治理的本土形態。在這樣的方法論視野下,筆者認為很多的社會治理其實都是一種生活治理,首先指向的是私人生活,而非公共議題。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社會也就安定了。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集中討論鄉村社會中的生活治理實踐。
一、生活治理是社區治理的核心內容
在中國的社會治理實踐中,對私人生活的治理由來已久,這是一種由政治傳統和文化傳統耦合形成的治理傳統。
3、中國人活法的改變
社會性道德衰落
表現:社會秩序越來越依靠系統性的力量而不是道德共識;生活治理的任務更加強化了
發展阻礙:鄉村生活的分散,缺少專業化服務需要的規模效益,市場的力量往往不愿意介入這種社會化服務
關鍵:需要黨組織、政府和社區的介入
中國式擔憂
最擔心的問題:道德滑坡問題
表達的情緒:道德這么差,怎么就沒有人管呢?
問題實質:批判當代生活治理的失效
問題表現:鄉村問題多、矛盾多,鄉村治理情況復雜,治理形式嚴峻等
二、生活治理與基層黨組織運作之間的融合
生活是個人化的,生活治理必須直接地面對有差別的個人,這恰是中國社會治理傳統中的重要命題。同時,這也是奉行群眾路線的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命題。這就意味著生活治理和黨的建設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1、基層治理中的政治性過剩
問題1:為什么在進入現代中國以后,直接面對有差別的個人的傳統的承繼是由一個政黨組織來完成的呢?
首先,因為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將支部建在連上的做法,所以基層社區必然有黨的組織。
其次,因為共產黨追求橫向到邊和縱向到底的社會組織模式,因此黨的組織必須直插基層,并且建立領導權。
問題2:是否有什么功能上的原因使得在基層需要一種像共產黨這樣運作的組織?
首先,中國地方政權組織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地方或基層政權組織至少由三種傳統融合而成的:本土的郡縣制傳統、西方的公共政府傳統和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傳統。在這種融合的體系中,共產黨的基層組織發揮出了特殊的功能。
其次,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大一統體制下的基層治理過程中的微觀政治過程過于豐富和復雜。
問題3:為什么在基層治理中會發生政治性過剩呢?
這涉及治理體系如何處理人與事的共性和個性。
在中國的多層次治理體系中,在每一個層次上都有它需要處理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這其中的微妙可以概括成:精細地對待本級的問題,簡化地看待下級的問題。如此一來,社會中的差異性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識別、分類和處理。這就導致基層治理中的規則多元化和模糊化。
2、黨組織對于政治性過剩的轉換
我們可以用“無情改革,有情操作”為例來說明。因為生活是政治性發達的,人人既在相互比較和競爭中活著,也在相互的互惠和報答中活著。具體執行改革的人和被改革的諸多對象一起都在這個網絡之中。尤其是執政黨和政府不同,它不能對差異性無動于衷,它既要講原則性也必須講靈活性,必須因人而異地處理問題。每一種機會都伴隨著一套分類體系,每一次的分類都必然是簡化的乃至粗放的,它們的出現或者出現的時機具有偶然性。基層組織的領導要積極地生產、捕捉和儲備這些機會,然后用到該用的地方,盡可能地把相關人的利益得失平衡好。
三、在生活治理中要尊重生活治理的規律
生活治理的規律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地總結,這里能夠肯定的主要是兩條:尊重群眾生活,尊重基層組織。
尊重群眾的生活,首先要尊重基層的組織,尊重基層組織在組織群眾生活時的自主權。日常生活和上層系統之間需要基層黨組織發揮轉換器的功能。上層部門的千條線,必須經過基層組織這一根針的針眼來選擇、排列和組合,這個“針眼”就必須有擔當、有本事。
群眾基層組織的自主權,重點是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的自主權。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基層黨建,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當前的一個重要短板是基層黨組織應對這些政治性過剩的能力不足。只有增加基層黨組織的自主權,它才能有效地消解整個政權系統的政治性過剩,真正成為整個政權系統的基礎和堡壘。
區域采取措施的關鍵: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緊密聯系群眾,幫助群眾安排好生活
原文發表于2018年01期《文化縱橫》
作者簡介:熊萬勝(1972— ),男,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人。現為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農村社會轉型,中國文化與社會理論的關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鄉觀察者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