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小農農業傳統的國家,小農農業承載著我們的“鄉愁”,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小農農業似乎充滿了偏見,認為小農農業是落后的、保守的,但是在筆者看來,小農農業關涉到主體性,具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尊重健康等方面的特征。
當今農業的發展趨勢是去社會化和去人性化,是不斷推進農業的公司化、市場化和商品化。面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和食品安全危機,我們應該對這種趨勢進行反思,更應該重拾小農農業,避免將土地和人民的命運交由市場安排。相信歷史和現實會告訴我們“一個有小農存在的世界要比沒有小農更加美好!”。
小農農業
不知世界上是否還有像當今中國社會這樣如此鄙視小農和決心消滅小農的,即使在部分研究農業與農村的大學和研究所,人們也會用“小農思維”來指代那些所謂狹隘、不靈活、不開放、沒有希望和前途的想法。個中緣由非常復雜,包括文化的、歷史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因素。對小農的批判常見于很多經典著作之中,如認為小農是“舊社會的堡壘”,是“日趨沒落的”;小農落后、“保守”、“迷信”、“偏見”,他們“愚蠢地固守舊制度”;他們過著“農民式的孤陋寡聞的生活”;小農農業是在小塊土地上生產,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分工,不容許應用科學,是“過去的生產方式的一種殘余”。
在荷蘭農業社會學家范德普勒格看來,小農農業中并不存在“固有的落后”,“小農無法養活世界”這一常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按照他的定義,小農農業模式通常以生態資本的持久利用為基礎,旨在保護和改善農民生計。小農農業往往以其多功能性為顯著特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通常來自家庭內部,或者通過互惠關系組織調用農村社區成員,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歸家庭所有。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服務市場以及滿足家庭與農場再生產的需要。小農會通過采取諸多精明的策略使其農業活動遠離那些市場。
小農始終會帶著熱情、奉獻精神堅持不懈地投身于農業生產之中。小農農業關涉到主體性,強調與自然一同工作、相對獨立和匠人工藝所產生的價值與滿足感,以及人們對他們構建成果的驕傲與自豪,體現了人們對自身力量和洞見充滿信心。正如一位荷蘭奶農所言,“身為農民,我擁有自由,我安排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時間。我們在戶外勞動,在勞動中有很多身心上的選擇與變化。我們與自然和動物結伴。我們每天都面對著指涉生命的價值。我們為我們的牲畜、我們的產品而自豪:它們是新鮮的、美味的。”
在小農農業中,勞動成了關鍵因素,小農將勞動置于舞臺的中心,將勞動與自我控制的且部分自我調配的資源聯結在一起,也與前途和未來聯結在一起。例如,在秘魯的卡塔考斯,小農社區的共享價值之一就是“認同勞動是獲得財富的唯一途徑”。然而,在現代化席卷全球的過程中,勞動被嚴重削弱了;在資本全球化的今天,無數身強體壯的勞動力和經過正規教育的青年學生,在強大的資本面前淪為了“廢棄的生命”。值此之際,重拾勞動的價值尤為重要。小農農業中的勞動中心性正與就業密切聯系在一起,小農農業模式比其他農業模式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科林·圖哲呼吁道,“我們需要再一次將農業視為一個主要雇主,認識到雇用勞動力是農業活動的首要功能之一,這一功能僅次于生產優質食物和維護景觀。然而,現代政策的設計卻是特意要將農業勞動力一再削減、少到不能再少。”
小農倚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協同生產。自然被用來創建和壯大一種資源庫,這種資源庫又通過勞動、知識、網絡、市場準入等而得到補充。在實踐中,資源庫的擴展和鞏固被視為一種財富遺產,它蘊含著驕傲和自豪。小農通過對農業生產季節歷進行縝密的規劃,所有相關的活動都能夠互相協調、配合,并且與作物的生長周期相適應。小農農業往往表面上看起來略顯混亂,但其背后深藏著嚴密的邏輯,在仔細觀察下會發現非常高的效率和計劃周詳的秩序。正如斯科特指出的,“作物并不是亂種的,而是按照合適的距離被安排在一小堆土壤上,當下雨的時候,既不會形成澇災,也不會沖刷表面而洗掉表層土壤”。因此,在對小農農業發表意見之前要特別謹慎,不能從本能的保守主義出發,稱他們為傻瓜。
在資源庫的鞏固和擴大過程中,小農還會通過互惠關系組織調用農村社區成員,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小農通過創建、再生和發展出一套自發的、自我控制的資源來實現其自主性。這樣,小農就不受任何處于中心位置的力量的控制和支配,相反,它是內生的。多樣性和多功能性從一開始就涵蓋在小農農業的概念之中。小農農業的實踐證明,并非只有唯一的一條道路,更不用說一條陽關大道,能讓人們獲得合理的收入、擁有美好的前景。事實上,實現目標的方式有很多種。需要指出的是,就在歐洲農業從專業化向多功能性轉變的同時,中國的農業卻正在從歷史悠久的多功能性向專業化轉變。
在小農農業中,農民的算賬方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理性所能理解的。例如,當農民用從別處掙來的錢購買種子、化肥等物品的時候,這些物品的的確確是“付了錢的”。它們作為商品被購買,但是之后它們則作為使用價值進入到農場生產過程中,不再需要按照交換價值對它們進行嚴格的估價。這些資源的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賦予了小農足夠的自由,這樣他們就可以按自己認為的最佳方式來使用這些資源。可利用的資源的價值正是在農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長期來看,它們可以被轉換為老一輩人手中的養老金和年輕一輩從事農業活動的扎實起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由社會規范的、并且有制度化根基的轉換過程,這種轉換與資本轉換為利潤、利潤又作為資本進行再投資以獲得更多利潤的轉換極為不同。但是,這種轉換過程并沒有因為這一不同而顯得沒有意義。恰恰相反,無論是在短期還是長期,是它激活了農業活動。
小農還利用匠人工藝創造各種新奇事物。小農的匠人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門無字的語言,是無法以精準、明確和量化的概念來表達的知識。只有經過長期的學徒生涯、訓練和經驗才能掌握這門技術。在知識的門類中,它顯然是一種經驗性或者實踐性的知識,類似羅伯特·錢伯斯所言的鄉土知識和詹姆斯·斯科特提出的米提斯。利用匠人工藝,小農創造各種新奇事物。這些新奇事物可以是新的實踐、新的制品或者僅僅是將一個特定情境或任務改變定義,但卻是對現有規則的偏離。
小農農業模式代表著一種對市場約定俗成的遠距化,這是小農保持自主性的重要策略。小農在組織自己與市場的具體關系時所遵循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實現靈活性、可移動性和自由性。這種對外部關系的組織和安排是為了保證能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收縮或擴張,避免對生產要素市場的依附,即盡可能避免陷入外部控制之中。市場遠距化不僅限于第三世界的小農,歐洲的農民大多也只是部分地融入市場。甚至,第三世界的小農很可能比歐洲的農民更“充分地融入”市場,而這種高度的“融入”帶來的是高度的市場依賴性,這也恰恰是這些第三世界小農的主要問題。因此,與中心國家的農業系統相比,邊陲國家的農業系統總體上更處于依附地位,商品化程度更高,更加立基于“徹底的商品流通”之上。這一結果正是由“自由市場”發起的,是無數專家學者的“科學”建議,其實質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小農制度的蓄意破壞,不僅造成了更多的“廢棄的生命”,也嚴重威脅著世界范圍內的食品安全。
小農農業充滿了對生物生命的尊重。在小農邏輯中,“好的產出”處于核心地位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好的產出”指的是每個勞動對象的產量;而且產出要高且可持續,就像小農所說的一樣,他們不會用“強制”的方式達到目的,而是在以“精心照料”或“匠人工藝”為特征的框架中盡可能實現高產出。因此,在小農農業中,一些內部指標起著規范作用,例如,根據一頭牛的生長過程和日常表現來確定最適合的飼料配給量。人們必須精心照料牲畜、作物和大地,如果精心勞作,每個勞動對象的產出就會提高。正如古德曼等指出的,小農模型的根基來自這樣一個觀念——地育萬物,量力而出,農民通過勞動“幫助”土地孕育物產。
企業農業和公司農業
除了小農農業模式外,世界上的另外兩種農業模式分別是企業農業和公司農業。企業農業是通過擴大規模進行持續擴張的一種農業方式,其生產高度專門化,并完全面向市場。企業農業經營者主動委身于對市場的依賴之中,尤其是與農業投入相關的市場。企業農業主要建立在信貸、工業投入與技術等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的基礎之上,它的種種形式往往生發于國家推動的農業“現代化”項目之中,并對勞動過程進行部分工業化改造。
在農業現代化、農業規模化、農業市場化被提升為農業發展的最高標準的今天,對企業農業(包括公司農業)的膜拜或許只有最狂熱的宗教熱情才能與之匹敵。在各種現代化工程和政策的推動下,農業企業家模型已經被人為地奉為真理,它是當今政策制定的核心模型。無論是官員、專家,還是學者教導下的信徒們,都在急切地尋找現代化的圣水,并身體力行地推動或直接參與到農業創業之中。當資本在城市已無更多獲利空間的時候,他們真正看重的是資本在農村和農業的廣闊獲利空間,而置數以億計的鄉村小農于不顧,甚至以非經濟強制的方式強奪小農的生命之本。
目前出現的各種農業投資主要是以企業農業(包括公司農業)的方式開展的,如各類種植業企業、養殖場、農業科技公司等就是企業農業的例子,甚至近年來在許多村莊以土地流轉之名而組成的所謂專業合作社,其實質也是一種企業農業模式。在這些農業企業中,資本大多來自外部,其生產的目的與國家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戰略沒有關系,其一切目的就是獲利。在范德普勒格看來,企業農業的特點包括:與自然的脫節、效率誤區、規模擴張與內部擠壓、對生物生命的漠視、弱自主性、利潤導向與附加值的減少、與自然的分離以及與消費者的斷聯等方面。
公司農業也可稱為資本主義農業,它由一張延伸極廣、易于流動的農業企業網絡構成,其組織和生產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其中的勞動力主要或者說全部是計薪工人。公司農業曾一度在席卷全球的土地改革進程中幾近消亡,如今它又在出口型農業的推動之下遍地重生。公司農業在當代的主要形式就是食品帝國,可以說,食品帝國引發并再造了公司農業,同時,食品帝國還以企業農業作為自己的基礎。食品帝國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ABCD四大跨國糧商,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它們已經掌控了世界上超過80%的農產品貿易,還操控了生物種子專利、儲運加工等各環節。在范德普勒格看來,公司農業、食品帝國的特點包括:征服與控制、攫取與侵占、逃逸特征、食品的穿越與退化、概念的再造、對勞動的排斥和對生命的蔑視、與消費者的斷聯以及對消費的重塑與控制、對小農的排斥、發展的幻象等方面。
農業!農業!
古往今來,農業一直被等同為將自然或生態資本轉化成食物、飲料和各種原材料,但不能因此被簡化為僅僅是食品的供給。農業代表著社會和自然之間的一個重要聯系,它總是與自然、社會以及那些親身事農者的情感、利益和前途融為一體。生命的綿延不絕是農業的精髓,農業就是循環不止、生生不息的開始和終結,是永遠的重生。農業還體現了一個一個生命之間的交往。河北村莊的一位農民,用玉米喂雞,將雞蛋送給在城市的孫女。有人建議他干脆把玉米賣了,到城里再買雞蛋,這樣既省事又便捷。該農民說,“斷然不可,因為我辛苦養的雞,下的蛋,送給我的孫女,孫女吃了,這表達了我與孫女之間的感情交流。當兒媳婦說‘這是你爺爺養的雞下的蛋’時,我感到的是溫暖,絕不是幾個錢可以代替得了的!”
而目前的農業發展趨勢往往是去社會化和去人性化的,它將社會關系淪落為純粹的物質和金錢的交易。當今食品生產與食物消費的工業化過程正在按照一個精心設計的計劃來言說和開展:宣稱全世界從未享用過比今天更為安全的食品。另外,農業還被廣泛理解為企業家式的活動和行為,因此被視為與其他經濟部門并無二致。如此一來,農業不但能夠、而且必須受到市場的支配和控制。
今天,食品帝國和企業農業所建構的文化攻勢和話語敘事正在改變大眾的現實。早在2011年11月23日,央視節目《誰能玩轉農業》就IT公司是否應該進軍養豬業展開了辯論。辯論的背景是豬肉多年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導致不少資本集團對進軍農業領域躍躍欲試。其結果是,“IT公司進軍養豬業”較“主要由小農養豬”獲得多數人的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目前被殖民了的現實:小農生產方式落后、規模小、效率低,無從應對諸如食品安全等問題;農業的前途是實現規模化的公司經營。
當主流都在為公司和企業進軍農業而歡呼雀躍時,我們卻重拾小農農業,也許很不入流;當現代農業和規模農業成為主要行動時,我們卻倡導小農的自主性,似乎很不應景;當人們以“小農意識”來鄙視“俗”人時,我們卻譯介小農主義思想,自然會成為少數派。也許有人會質問,“你想回到小農社會嗎?”在盧梭論述社會出現之前的善良原始人自然狀態的平等生活時,盧梭預先提出了他人可能的質問——“難道要取消社會,返回大森林和熊一起生活嗎?”盧梭說,自己喜歡預先將這樣的質問提出來,是想讓他人為得出這種結論而感到恥辱。其實,盧梭十分明白,重返大自然是不可能的,人們應當生活在社會當中,但是,通過對人類生活史的追溯,公民也許可以更好地履行責任,更好地運用各自的天賦來治理好國家。通過對小農和小農農業的研究,我們也可以更好地思考農業的本質和人類的生活,尤其是,可以使我們重新反思當下的現實,重新思考普遍的食品危機之根源,還可以讓我們看清食品帝國對生態和社會經濟的粗暴掠奪,以及對自然、農民、食品和文化所造成的毀壞。它可以使我們保持警醒,未來的農業將繼續以一種健康而可持續的方式養活人類,還是養活公司?
在世界普遍的去小農化進程中,我們還應該看到部分科學家的貢獻。對小農和小農農業的最大詆毀莫過于部分科學家,他們中大多數倡導的是消滅小農農業方式,減少小農數量。現在,公司正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農業的研究和教學之中,并以研究項目和獎學金等形式綁架部分科學家和青年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從而為食品帝國主宰農業和農村鋪平道路。農業研究大多圍繞化學制品、仿真食品和添加劑開展,少有真正分析小農的生產和生活邏輯的。這樣,農業研究所服務的或許是企業和公司,而不是農民。
今天,面對我國悠久的小農農業歷史傳統,也許沒有什么比部分科學家極力蠱惑消滅小農更為諷刺的了,沒有什么比部分科學家對數以億計的小農之生活境地漠不關心而更無情無義的了,沒有什么比部分專家聲稱的“食品安全與生活質量”更沒有實質意義的了。
小農曾被預測會消亡,但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的豐富案例明確地告訴我們,小農沒有消亡!不僅如此,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以小農的方式為實現高質量的、環境友好和自主的生存而進行著不懈的社會斗爭。面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和食品安全危機,我們不能只從監管、道德和誠信的角度尋找根源,而應該反思正在不斷推進的公司化、市場化和商品化農業機制。我們應該正視農業的本質和小農農業在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健康方面的特征,正視小農在農業中的主體性特征,要避免將土地和人民的命運交由市場安排,因為那樣將無異于對他們的毀滅。相信歷史和現實都會告訴我們,“一個有小農存在的世界要比沒有小農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葉敬忠,1967年生于江蘇省沭陽縣,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發展歷史與發展批判、發展干預與社會轉型、農村社會與農政變遷、勞動力流動與留守人口、小農農業與土地政治、農村教育與社會問題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紫金傳媒智庫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