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福鎖:農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農業服務

[ 作者:張福鎖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4-01 錄入:王惠敏 ]

  非常感謝農民日報社邀請我講一下我們的工作,剛才聽了張司長的報告覺得我自己的是小菜一碟,張司長談了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戰略性產業,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兒。我們僅僅做了一些為小農戶服務的探索,我在這兒介紹一下我們的想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借鑒。

  給我的題目是農民需要什么樣的農業服務,我圍繞這個題目展開。小農戶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問我需要什么服務,最好就像電視機一樣,開關一開,服務就來了,但問題是,誰都不可以做到,我們農業特點就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就要面對現實,小農戶分散、交易程度不夠高,我們生產資料隨便到村里可以看到,可以由幾十種肥料、幾十種種子,農民不知道有什么,大學有專業,到了農民沒有專業,從種子到最后的豐收要全部才行。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其他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我們也做了一個調查農民需要什么,調查大家覺得技術是第一位,有技術比較好。技術什么比較難?技術性比較強的知識是最難的,像肥料技術、農業指導技術等等都是他們認為最難的。

  所以小農戶需要什么服務?剛才張司長講全程從種到收到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服務,這樣才可以保證生產好。舉一個例子河北省曲周縣做了小麥玉米的工作,從柱狀圖可以看出來我們去之前產量基本上是全國最高水平的一半多一點,當地的潛力只實現了60%,40%的潛力沒有實現。

  我們怎么做的?最簡單的辦法把小麥、玉米從種到收,所有的技術分析一遍,選了十項最關鍵的技術,這只是說品種、播種,然后施肥、灌水等等,把這十項的每項技術可以貢獻的產量做分析,沒有一項技術可以完全解決農民的問題。貢獻最大是玉米的品種,貢獻只有20%,其他的5%、8%的貢獻技術都不能忽視,如果忽視的話最后產量就不行。

  所以我們說中國農業進入了綜合管理的時代,不再是某一個限制因素,像過去施肥就可以增產多少,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服務必須是全面的,必須是綜合的。

  這十項技術多少農民用了?調查的結果平均18%,十項技術都很好,可以決定產量,但是82%的農民沒有用,為什么?分析結果之后發現知識的問題,他們沒有知識還是沒有技術,還沒有錢或者基礎設施不夠?所以問題分析之后對老百姓來說最共同的問題就是沒知識、沒技術、不知道怎么弄,這是最關鍵的。

  所以我們采取的一些辦法,告訴他們這些技術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兒,這就是培訓。然后讓他們看這些技術怎么發揮作用,做示范,然后他在用這個技術的過程中怎么讓他把技術用好,不出毛病,這需要你指導他。甚至你建專門的示范方,讓他看這些技術怎么到位,等等不仔細說了,這里面有很多的技巧。

  有一條我特別強調,我們一聽領導講政策有多好,專家講技術有多好,農民照做一定增產,這是錯的,農民照著你說的不能增產,怎么增產?農民要用適合他們的技術、條件才可以增產,所以我們叫農民參與式的創新,我帶著技術去,不讓農民直接用我們的技術,我們和農民商量,農民說技術不錯,我們改改就可以做出適合農民的技術。

  比如說我們講應該灌幾次水,農民說不行,等水等的很苦,所以農民就采取了保水措施,農民的技術節省了勞動力和時間。我們做了分析,里面的支柱是我們的。我們以為我們的產量比農民高,我們想的是更節水、更節肥,農民想的是可以用水、可以用肥,但是要減少勞動力,結果農民產量比我們的多,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不能把農民當成機器,有好技術拿去用就可以了,我們要一起努力,這是搞技術非常重要的觀念。從結果可以看到2008年底,紅色標注的是我們的技術,綠色標注的是農民的技術,我們剛剛比農民好,到后來農民甚至要超過我們,農民的進步非常快,非常大,我們可以和農民一起實現技術的服務、技術的應用。

  你怎么把技術應用到更多的農民手里呢?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說如何獲取信息,怎么讓農民產生興趣,如讓他們理解,如何讓他們真正行動起來,我們都在文章里發表過。比如說吸引眼球,我們采取了科技長廊的辦法,給農民科技日歷的辦法,讓農民知道這個事兒很重要,改變態度和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獎勵,讓農民自己講。比如說任何一個節日,我們組織農民搞一個活動,給農民頒獎、發獎章,這些方法都很好,農民很喜歡。

  怎么強化知識的呢?比如說從種到收關鍵時期做的農戶就是這個村的示范戶,其他人要到他那兒學習,農民自己講我是怎么講的,為什么最后農作物的病少。

  怎么改變農民的行為呢?我們靠村的組織和合作社,也靠科技農民的自主性,后面是科技農民愿意給別人做服務,開著車到地里去幫助農民解決他們的問題。

  這些模式不仔細說了,但是怎么讓這些模式可以走進千家萬戶?誰可以做這樣的服務?怎么樣做這些服務,我們很多技術人員沒有辦法待在人民身邊,所以我們需要打造平臺,大家分工協作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譬如說組織方式,我們在河北曲周有五種不同的組織方式,七八年前農民日報社報了土地不流轉也可以實現大方操作,現在這種模式特別多,但是一定要適合當地情況做這種模式。要讓政府和農民一起做,比如說曲周縣一開始不了解我們的小工作,到最后來人參觀都是曲周縣委、縣政府的功勞。

  其次必須要和企業合作,我們只能做樣板,我們不可能做更大的面積,企業通過產品可以大面積應用這些東西,比如說我們和化肥企業合作,化肥企業根據我們在生產一線了解需要什么比例,需要什么樣的肥料生產農民需要的肥料,我們和政府一起給農民做服務,把好肥料的效果發揮出來。我們這么多年和很多企業做合作,并且取得了成果,比如說75%的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可以滿足作物的需要,全球現在復合肥、配方肥可以滿足作物需要的不超過12%,80%仍然是浪費很厲害的,這樣我們可以讓產品帶著我們的技術大面積服務我們的農業。

  產、學、研、用,政府、企業、科教、農民完全可以通過科技小院在一個平臺上把我們的知識、技術、政策、信息、資源全部變成農民的能力,只有變成農民的能力最后才可以真正實現我們農業生產的目標。

  我們總結一下過去的十年,全國1152位科學家,有45420位政府推廣人員,還有13萬企業推廣人員,我們一起在兩千萬農民的土地上一共1.6億畝土地上實現增產11%,減肥16%,增效30%以上的效果。這篇文章去年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之后,現在全世界的非洲、東南亞希望把我們的經驗轉移到他們那邊去,這個經驗是什么經驗?非常簡單的經驗就是我們必須在農民或者是生產企業一線,必須要有這個平臺,這個平臺必須把政府、企業、農民、科教力量結合起來做科技創新、做人才培養、做社會服務,這樣才可以實現真正服務到家,這就是我們科技小院做的工作。

  科技小院和別的推廣服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因為住在生產者身邊,和他們一起進步,這是最關鍵的一條。我可以到那兒講兩個小時的課,農民采取我知識的比率只有10%,我在那兒干一季采用50%的技術,如果一塊干一段時間百分之百接受,而且他會把技術用進去,五年之后回去看你的技術仍然起作用,而且農民與時俱進把新技術納進去發揮作用,如果農民可以用的更好,兩年就可以實現這個效果。科技小院的模式非常辛苦,但是它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非常幸運去年國務院給我們科技小院模式頒了一個扶貧獎,我領了獎,我們僅僅是想探索一下到底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把農業做的更好,沒想到這個模式在國家扶貧里也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我們現在提出來要用這樣的模式來做全域的綠色發展,今年建六個科技小院,劉主任把各個部門的年輕人全部住在小院兒里,一年四季和老師、同學、管理人員可以一起在六個產業里走出新路子,我僅僅用我們做的一些探索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希望大家在新的產業、新的聯盟里能夠為我國農業做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字幕乱码无线精品精品 |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 性色αv国产精品久久久 |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AV片 | 日本乱理伦中文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