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偉提問:全國“兩會”期間,“精準扶貧”成為熱詞,引起我對農村貧困原因的關注,那么,我國農村貧困有哪些原因?
按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這一絕對貧困線來推算,中國目前仍有7000萬左右的農村貧困人口。“十三五”期間要讓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這意味著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將進入關鍵的攻堅期,要打贏這場“攻堅戰”,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當前我國農村貧困問題的本質。
從形式上看,貧困問題似乎是一樣的,那就是貧困人群窮苦與窘迫的生活狀態。從本質上看,貧困問題其實是一種復雜的、多樣的社會問題。如果我們把貧困問題僅理解為貧窮的生活、很低的收入,那么扶貧只要向貧困者提供經濟援助、把他們的收入補貼到貧困線之上,就能解決貧困問題了。然而,事實上,貧困問題的解決并非如此簡單。正確認識農村貧困問題,需要把握這一社會問題的復雜多樣性。農村貧困問題的復雜多樣性是針對貧困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機制而言的,其主要表現為:
自然條件稟賦性貧困
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一些偏僻山區,可用資源貧乏,且與外界的交通和聯系十分困難。生活在這些地方的農民,主要依靠當地有限的自然資源從事農業生產,且勞動成果受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程度較大。因此,在這些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農村地區,生產和生活的脆弱性非常大,生存和生活在這種自然條件的人們容易陷入貧困的境地。
此類貧困問題的形成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因素的作用:一是生存與生活的自然條件的不利影響,資源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二是難以獲得有效的社會支持。兩種因素的影響有相關關系且共同起作用,使得貧困人群既難以從居住生活的環境中,也難以從社會中得到有效的生產和生活資源。
生態環境相關貧困
在一些農村貧困地區,貧困問題的產生與區域性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為保護生態而實施的保護政策相關。由于傳統農業對自然資源有較大程度的依賴,農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他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密切關聯。隨著人類的過度開發及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處在不斷惡化的危機狀態,如一些地區出現的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位下降等,直接削弱了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基礎,由此產生了一批農村貧困人群。
此外,隨著國家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在一些農村地區推進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區建設等政策,這些政策在短期內會讓一部分農牧戶的農業生產規模降低,收入因此減少,而相應的補償措施不足以改變生產和生活的困境,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農村貧困人口。
不均衡發展相關的相對貧困
生態環境的變化可能導致貧困人口的產生,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也可能導致貧困人口的產生。在社會經濟快速轉型與發展的過程中,發展機會在區域、社會群體之間的配置難免存在不均衡的問題,獲得較少發展機會的區域和社會群體,實際上也就陷入欠發展的貧困境地。與發展不均衡相關的貧困問題的形成機制主要是發展機會配置的不均衡,其中主要是人的發展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人的發展機會也需要得到相對均衡的增長,這樣才能避免與發展不均衡相關的貧困問題。
社會經濟結構性貧困
我國貧困人群和貧困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這與社會經濟結構性因素的影響有密切關系。所謂結構性因素,指的是與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相連的因素,結構性貧困在一定意義上是由社會經濟結構性要素決定的貧困問題。
在市場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戶,難以獲得理想的市場機會、分享城鎮發展的成果。一旦農業面臨自然和市場的沖擊,他們就容易陷入貧困境地。所以,農村結構性貧困的形成機制就是傳統小農生產在市場經濟大勢中的劣勢地位和脆弱性。
特殊個體性貧困
如果說結構性貧困問題是片區的、局部性的問題,特殊個體性貧困則是偶發的、個體性的問題。在任何社會系統中,都會存在個體性的差異問題,有些個體因為各種特殊原因,生活陷入貧困狀態,如家庭缺乏勞動力、疾病、突然變故等特殊情況。特殊貧困問題不僅存在于農村地區,在城鎮也會存在。特殊貧困的形成機制是由各種偶發的、特殊的困難造成的。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2016年03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