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鄉村教師隊伍供給側,對于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保障鄉村學生教育權益、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防止鄉村貧困代際傳遞,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供給側”迅速成為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新課題。這是因為供給側切中我國產業包括民生領域的時弊,圍繞供給側進行改革是方向與路徑、目標與方法、整體與局部的有機統一。就鄉村教師而言,由于供給規模、供給結構與供給質量等原因,隊伍建設還面臨一些較為突出的矛盾。優化鄉村教師隊伍供給側,對于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保障鄉村學生教育權益、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防止鄉村貧困代際傳遞,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教師教育人才供給存在四大突出問題,一是人才培養長期處在規模化生產狀態,在教師隊伍數量需求不斷趨向萎縮情況下,產能已經過剩并且會愈來愈嚴重;二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人力要素、資本要素、資源要素、信息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導致人才培養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人才培養的流水線作業方式,導致產品規格整齊劃一,不能滿足中小學校多樣化需求;四是人才培養質量跟不上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新進鄉村教師適應崗位時間較長。那么,如何通過供給側系統推動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呢?
首先,要通過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改變,優化鄉村教師隊伍供給規模與結構。雖說鄉村學校條件相對艱苦,但并不會削弱大批有志青年支援鄉村教育的愿望。遺憾的是,由于需求側與供給側間缺乏信息交流通道,人才供需信息不對稱現象突出,結果出現待業大學生和鄉村教師缺編并存、區域供給過度與區域供求不足并存的局面。如果能搭建一個覆蓋全國的鄉村教師供需大數據平臺,及時將我國廣袤鄉村地區教師隊伍需求信息發布出來,就有可能推動教師教育人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同時為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機構提供招生人數控制與專業調整方面的依據,從而避免出現過度供給和專業結構供給失衡情況。與此同時,鄉村學校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跨地區人才招聘,以便在引入更符合學校需要人才基礎上,豐富教師學緣結構,同時也能為教師群體營造多元文化交融氛圍。
其次,要通過機制體制壁壘的突破,激發供給側要素的活力。和生產領域一樣,在鄉村教師隊伍供給側,也能劃分出人力要素、資本要素、資源要素、信息要素。這些要素以不同方式存在于各級政府、教育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中小學與幼兒園等。作為教師教育人才供給的主陣地,高等院校要主動擺脫“單兵作戰、封閉培養”的習慣,積極聯合上述部門,在需求推動、資源共享、多方共贏模式下,改變因行政隸屬、話語體系、利益分配而導致的保守狀態,真正形成高效運行的鄉村教師教育共同體。與此同時,高等院校內部同樣需要打破院系、學科、專業、課程、平臺、隊伍之間的傳統分割,促進人才培養資源的全方位開放和深層次重組。
再其次,要通過供需側的無縫對接,全面提升鄉村教師供給質量。鄉村教師培養機構要以培養學生農村教育情懷與能力為目標,改革人才規格設計,以便推動人才培養標準與農村中小學需求標準的對接;以農村教育生活與新農村建設急需知識為參照物,改革學科本位的課程設置,以便推動課程體系與農村中小學課程教學的對接;以農村中小學課堂的情景化建構和實戰性要求為取向,改革理論本位的課堂教學狀態,以便推動學生教學能力訓練與農村地區中小學真實課堂的對接;以農村教師職后培訓渴望和學生專業成長愿望為基點,改革單向索取的見習實習制度,以便推動見習實習制度設計與農村中小學教學工作環節的對接;以解決農村具體教育教學問題和引導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為導向,改革學術本位評價機制,以便推動理論研究與基礎教育實踐的對接。
最后,要針對鄉村教師的特殊問題,從供給側強化隊伍的穩定性。規模、結構、質量得到優化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還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如何保持隊伍穩定性或者說可持續發展問題。近些年,國家加大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投入力度,及時出臺了各種保障性政策,大幅提高了鄉村教師福利待遇。但從實際情況看,優惠政策、高薪吸引、晉升保障等措施,不一定能夠讓教師扎根鄉村。鄉村教師供給方還應該有一個統領鄉村教師培養培訓的意識:不管是職前教師培養還是教師職后培訓,都要把熱愛鄉村教育事業、富有鄉村教育情懷、堅定鄉村服務信念放在首位。這或許是解決鄉村教師文化危機與身份認同,促進鄉村教師主體性的完整回歸,提升鄉村教師職業公共屬性的理性自覺意識,增強鄉村教師的使命感、自豪感、認同感、歸屬感的根本途徑。
(作者系重慶市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教育報2016年03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