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供求格局,農業的國際競爭環境,農業資源條件,農村體制環境等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農業農村的發展已經進入動力轉換、結構轉型、方式轉變的新時期。基于這樣一個判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了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一條主線。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涉及生產利益調整,又涉及生產關系的變化,從表面上看,它只是調整和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和數量結構,而實際上是要改變和創新農業的生產方式,優化農業經營體系結構。
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要圍繞著市場需求來進行生產,優化資源配置,解決供給結構不合理、生產成本偏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資源投資利用率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進而來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改革的靈活性,使農產品的供給更加適應消費需要,更加有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更加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1、改革的骨干力量
超小規模的農戶經營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主體,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市場競爭力弱是我國農業經營方式的突出短板,也是導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在完善農戶家庭經營基本格局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經營的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水平,進而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社會化的大市場,具有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事業化經營的特征和優勢,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骨干力量。
第一,龍頭企業是調結構、提品質的骨干力量。
以市場化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是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他們貼近市場,對市場需求變化最敏感,會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品種結構,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需要的產品。
第二,龍頭企業是降成本、增效益的骨干力量。以規模化、計劃經濟為基礎,具有資金、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能夠有效地集成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生產經營投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龍頭企業是帶農戶、促融合的骨干力量。以專業化生產為手段,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融合起來發展,拉長產業鏈條,并帶動傳統農戶參與其中,共享價值鏈。既滿足了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又促進了以工補農、以商補農,使廣大農戶分享到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2、龍頭企業應發揮引領作用
農業商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骨干力量,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要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第一,以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為主,在優化產品結構上發揮引領作用,適應當前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需求。調優、調高、調精生產結構,增加細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注重質量提升和品牌創業,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做大讓人值得信賴的品牌。就農產品生產而言,當前調結構的重點是調減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增加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的生產。
第二,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重點,在優化產業結構上發揮引領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細加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成熟效應,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積極效應。當前一個重點是要借助“互聯網+”迅猛的發展勢頭,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連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另一個重點是要抓住我國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的良好契機,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農業與旅游、票務、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并帶動農民獲得更多增值收益。
第三,以科技創新,資本增效為重點,在優化生產方式上發揮引領作用。在當前產品價格很難提升的格局下,資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強化科技創新,大力研發和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推進信息化,提高生產力。當前重點是應用資本增效技術,從技術、裝備、設施、加工、服務的方面著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開展清潔生產,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第四,以完善利益連接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重點,在改善經營方式上發揮引領作用。龍頭企業與廣大普通農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確定產品收購、生產資料供應、農技服務等關系,使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緊密連接起來。 當前,隨著大量農民工外出就業,龍頭企業應進一步創新與農戶,與農民合作社等主體的利益連接機制,尤其是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種等方式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
作者介紹:農業部總農藝師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