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塊地”改革備受關注。國土資源部牽頭的征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已經進入攻堅決戰期。其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進力度不斷加大,截至目前,進行試點的33個縣(市)共278宗農地入市,盤活了農村空閑和低效用地,為當地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長期以來,在農村土地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規劃導致的經營性建設土地供求矛盾,征收集體土地對農民的補償標準較低,農戶宅基地存在大量閑置浪費現象等。我國農村改革已步入深水區,改革再出發的方向也已經明確。在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中,為了解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三塊地”改革是必須邁過的坎兒。
2014年12月,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春潮涌動,“三塊地”改革隨之啟動。有關改革并非一帆風順,有學者在改革實施一年后調研發現,各試點地區多是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即鄉鎮企業占地入市方面有所進展,而在宅基地制度方面則少有動作。從2016年9月開始,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三項試點改革統籌推進,加大了征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方面的推進力度,努力讓“三塊地”改革形成共振效應。
農村宅基地制度之所以一度成為“三塊地”改革中的“冷灶”,是因為在農戶宅基地的流轉方面,“三塊地”改革要求每戶農民只能有一處宅基地,且其使用權轉讓必須限制在當地村民之間。農村宅基地過去沒有市場屬性是“沉睡的資產”,改革要打破堅冰盤活農民擁有的這份重要資產。但是,如果容許城里人到農村買地建房,就會導致逆城市化問題,這無疑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政方針背道而馳。
推動宅基地改革不能靠“逆城市化”,那么,農村中現有的大量存量宅基地如何消化?隨著社會進步及城市化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工作生活,造成越來越多的宅基地閑置浪費。同時,農村地區還廣泛存在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等原因導致的“空心村”現象。農村宅基地問題日益凸顯,如何讓土地制度改革為農民帶來福利,并讓土地真正有效流轉,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學界爭論的焦點。
值得肯定的是,盡管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初期推進遲緩,但目前一些地區已取得顯著收效。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通過有償退出和補貼獎勵等政策,已經探索出改革的可行路徑。一些試點地區將原有房屋拆除后復墾為耕地,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進一步盤活和優化配置了當地的土地資源。目前已取得的試點經驗表明,宅基地改革完全可以避免炒作及“逆城市化”現象的發生。在“三塊地”改革試點之中,宅基地制度改革已初步成型,最有可能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廣。
今年是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的收官之年,目前已進入決戰階段。有關改革最重大的意義在于,喚醒農村沉睡資產,促進保值增值。目前我國農村集體資產總量規模龐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賬面資產總額近3萬億元。在涉及農村產權制度的各項改革中,必須把握原則、穩中求進,避免炒作、“逆城市化”及房地產化等各種不良現象的出現,最終通過改革讓農民更有獲得感,并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獲得長久動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昆明信息港2017-06-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