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雪冬:從工程化走向生態化的地方治理

[ 作者:楊雪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02 錄入:實習編輯 ]

地方治理一直是中國治理改革圖景中重要而且充滿活力的板塊。各地豐富多彩的治理實踐,生動展示著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過程復雜化、治理方式精細化、治理績效差異化等變化。

地方治理首在善政。地方不單單是國家治理活動的場域、治理效果的展示窗口,還是關鍵的主體。尤其是地方黨政部門,作為公共權威的代表,掌握著公共資源,是地方治理的核心,承擔著引領、塑造、協調、規范各主體之間關系,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治理績效的重要職責。事實證明,一個地方治理效果的好壞,固然有自然稟賦、基礎條件等客觀原因,但是與地方黨政部門的能動性和治理能力有著更為直接密切的聯系。有了善政,才能達到善治。這是古今中外治理的基本規律。古人說的“政通人和”,也是這個道理。

在過去近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地方治理取得的成就明顯,確保了國家的政令統一,實現了一方的安定發展,激發了市場和社會的活力,推動了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發展,大大豐富了中國集中化的治理模式,增強了整個制度的韌性和效力。

然而,與這些顯著成效相伴生的,還有各種形式的治理缺陷和治理失效,在不同層級地方和不同部門領域時常發生,制約了地方治理的全面改進。在諸多問題中,“工程化”的治理方式值得高度警惕。

“工程化”治理方式

“工程化”的治理方式,指的是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熱衷于通過設計工程、安排項目來推動重點工作,解決難點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典型代表就是幾乎在每個地方都出現過的年度若干工程系列。必須承認,這種治理方式并非憑空而生的,是我們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和市場經濟中項目管理理念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能發揮制度的資源動員能力,又能把效率意識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工作的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快速完成,或者一些難點問題的有效解決,都得益于這種治理思路。

正因為如此,這種思路也從最初的經濟建設領域逐步泛化到公共治理的各個領域,甚至成為一些地方主政者快速取得政績的“法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經常出現兩類負面影響大的項目:一種是項目大,時間長,留的窟窿大的“爛尾項目”,另一種是前期大張旗鼓,后期消無蹤跡的“蛇尾項目”。不僅在經濟建設領域存在,而且在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社會管理等非經濟領域中也存在。

這些“爛尾項目”“蛇尾項目”對于地方政治生態產生了不良影響,加劇了“新官不理舊賬”的相互推卸責任傾向以及“重起爐灶另開張”的頻繁調整工作重點乃至更改地方各類規劃的傾向。一些地方和部門主要領導更換較快,為這些傾向影響的擴大提供了條件。這些傾向的存在不僅造成了包括執政資源在內的各類資源的浪費,而且影響著干部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和思想穩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間,就一直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張藍圖繪到底,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近年來,這些地方取得的發展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這種理念的堅持。習近平認為,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能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那些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決策,要一以貫之,決不能朝令夕改,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而要在前任的基礎上添磚加瓦。這是一種政治品格,是正確政績觀的反映,也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需要。”不搞“政績工程”,并非不要政績,而是把一城一地、一時一事的成功置于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業之中;克服治理“工程化”傾向,并非放棄效率效益標準,而是全面堅持科學民主法治協調持續的現代國家治理原則。

如果說治理的“工程化”傾向是經濟增長優先的發展模式的必然產物,那么,經過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地方治理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地方治理主體多樣化,治理問題層出不窮,治理關系更加復雜敏感。面對著新的多樣化治理問題,有必要并且極其迫切地需要調整思路,樹立新的治理理念。“生態化”治理就是選擇之一。

“生態化”治理系統工程

“生態化”治理就是將治理看作一個系統工程,保持內部關系的動態協調平衡和整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全過程的整體治理。各級地方黨政部門作為地方治理的主導性主體,要提升協調多樣化治理主體之間關系、動員多方面治理資源、促成治理共識合力形成的能力。這有助于提高治理問題解決的針對性有效性,減少問題的外部化和反復性。從根本上說,“生態化”治理是內生的治理、全過程的治理、合作的治理、可持續的治理、整體的治理。

“生態化”治理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治理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應該根據經濟基礎的變化做出及時調整,才能發揮積極的反作用。治理問題的多樣化復雜化,不能靠個別重大項目的完成來解決,必須綜合施策,系統解決;也不能只靠黨政部門自己解決,必須合理分工,合作解決。而中國共產黨要長期執政,更需要地方主政者有大局意識、長遠意識,尤其是代際意識、集體意識。

如何實現生態化治理

實現“生態化”治理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

首先,要把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作為實現地方善治的基礎性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也是生產力。良好的政治生態可以提高政治信任,有利于降低監督成本,形成工作合力。政治生態建設不僅要從全面從嚴治黨入手,還要踐行好群眾路線,改善黨群關系,調整政社關系,規范政商關系,從而使每個地方不僅有生態環境的綠水青山,還有政治生態、社會環境的綠水青山。

其次,要從本地的自然歷史人文環境出發來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現代化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要在尊重自然規律、倡導人文精神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挖掘地方優勢,保持地方特色。要求地方主政者不能將經濟建設為中心簡單化為經濟增長至上,不能用GDP增長作為衡量各項工作的唯一標準。

第三,要重視各項工作之間的關聯性。盡管存在著黨政分工、政府職能分工,但是分工不能分家,就公共治理而言,各項工作之間都存在著關聯性,應該統籌規劃,加強各項工作之間的協同性,實現整體治理。如果只顧著突出本地、本部門,乃至某個領導的工作成績,那么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各項工作之間的斷裂,削弱黨政的公信力。

第四,要重視每一項工作的可持續性。除了要科學規劃,合理投入外,還要加強對其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評估,培養社會參與和社會認同,這樣才能在決策和執行過程中避免濫用公共權威的強制手段,通過擴大公共參與、提高治理透明度等多種方式實現其制度教化作用。

第五,各級地方官員要樹立“功成不在我”的意識。相對于人民的事業而言,每個官員的政治生命是極為有限的,許多工作都不可能在自己的任期中或者職業生涯里能夠完成。從長期和全局看,傳好接力棒,是每個官員的義務和責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日報 2017-07-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6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天堂中文 | 一级精品偷拍性视频 | 久久精品人人看人爽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