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洪巧俊:石門坎的敗落是鄉村社會之悲情

[ 作者:洪巧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01 錄入:王惠敏 ]

大凡奇跡,總讓人感覺到是那么遙遠,似乎只有回憶。石門坎奇跡就是如此。

《中國青年報》報道,從外表看,石門坎不像是個很有文化的地方。但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這個位于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最西部山區的小村,自從傳教士柏格理將現代教育帶入這里時開始,生長出了中國早期最優秀的現代教育的碩果。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雙語教學學校,開了男女學生同校的先河,修起了貴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球場……

然而,這個昔日中國西南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風雨飄搖幾十年后,就象陽光轉過山崗,又默默無聞地存在于中國最貧困的烏蒙山區中。如今這里是污水橫流,蒼蠅亂飛,茅草屋隨處可見。那歐式建筑群、游泳池、籃球場……卻難尋蹤跡。

石門坎奇跡告訴了我們,再貧困荒涼之地也能產生輝煌,成經濟文化的繁榮之地;同時也告訴我們,繁榮之地一旦不懂得珍惜,就會荒廢而變得蒼涼。

石門坎奇跡的產生,是從傳教士柏格理將現代教育帶入這里開始的。由此可見,教育可以改變貧窮與落后,也可以使一個地方的文化與經濟活躍起來;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它讓這個最貧困鄉村飛出一只只金鳳凰。

20世紀的上半葉,就是這樣的山旮旯,卻走出過10個省部級干部、20多個地廳級干部,以及200多個縣處級干部,還有碩士、博士(那時碩士和博士不像現在滿街都是,可說是稀少人才),這種教育難道不是一個成功的范本?

假如石門坎把這種“傳奇”傳承了下來,當年的石門坎或許就是貴州省內最好的學府,文化與經濟都可能名列翹楚。可惜這只是個假說,如今石門坎已回落到原始的狀態,又成為中國最貧困的鄉村,這種變遷,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

有人說,石門坎的奇跡,是一種“前赴后繼、薪火相傳”的教育,沒有功利性。正因為如此,這些貧困山村的孩子才能讀得書。這里沒有應試教育,無論是柏格理還是他的繼任者,都在發展教育、文化、技術、經濟的同時,把體育放在很高的位置。學校除了開設有文藝課、體育課,還開展足球、籃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徑、騎馬、舞蹈、歌舞等多項活動。在1936年舉辦的柏林奧運會上,中國足球隊中就有來自石門坎的隊員,而在1959的國家足球隊里,石門坎人也不在少數。

透過石門坎的興衰史,可以看出中國現實教育的悲情,石門坎的興衰史其實也是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的一個宿影。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在資源分配上不僅傾重于城市,使得農村長期缺乏發展要素,土地價格剪刀差、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勞動力價格剪刀差,也使農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長期的“剪刀差”把農村剪得十分貧窮。城鄉二元制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建立的,而石門坎也是以這個時候開始敗落的。城市變化用得最多的詞莫過于“日新月異”,與“日新月異”之相反的詞則是“一成不變”或“依然如故”。不說鄉村一成不變,依然如故,但幾十年變化不大是可以說的。而石門坎不是“依然如故”,而是敗落得面目全非。

我們不可否定這樣的事實,農村教育已是日漸衰敗,鄉村優秀教師都跑進了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也集中在城市學校。過去那些有學生考取北大、清華的農村名校,也早已成了生源不足的落后學校。今年的教師節之前,《人民日報》報道了一個老師與10個學生的故事,而我工作的媒體卻報道了一個老師與5個學生的堅守。

鄉村教育的敗落,無疑會影響國民素質。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說過,目前在我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占4.2億人。高中畢業的農村青年如今是鳳毛麟角,原因是讀了高中的幾乎都上大學去了,沒有讀高中的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高中文化在我國農村悄然形成一個“斷層”,這個“斷層”凸顯的是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急下。這個“斷層”的形成,勢必影響新一代農民素質的提高,阻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鄉村更加敗落。

石門坎的敗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鄉村社會的現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中文方字幕亚洲本在线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线免费AV观看大全 | 亚洲国产综合激情视频 | 午夜福利观看视频1色小妹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