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年輕人在異鄉漂泊,就有多少老人在家中守候。農村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孤獨的身影,是這個大變革時代闊步前行留下的背影,是中國現代化征途中隱藏的憂愁。根據2016年7月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億人,占總人口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10.5%。
這其中,與城市比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突出。根據2010年的數據,農村與城鎮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0.1%與6.7%。在“中死亡率和中生育率預測方案”下,如果假定2010年普查得到的農村向城鎮遷移人口絕大部分是年輕人的年齡結構分布不變,到2050年農村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高達46.4%,相當于城鎮2.1倍,其中農村空巢老人占比達26.1%,是城鎮2.9倍。
伴隨著老齡化與空巢化的浪潮,中國養老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制度層面、理論實踐層面有哪些探索和應對措施,尤其是農村養老問題?每個眷戀故鄉、心懷責任的人,都希望去改變這一切。面對農村老人困境以及中國銀發浪潮,確實需要仰賴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鼓勵社會力量(包括人員、組織、資本等等)參與到這個重大的社會議題解決當中。
近日,由河北省鉆石公益基金會主辦,《南方都市報》承辦,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河北大學人口研究所支持的“聚焦農村養老,探索新型模式———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政界、學界和民間組織代表齊聚一堂,就中國農村空巢現象、尋找農村養老模式和推進農村養老公共政策進步與社會關注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在主旨演講中,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原司長、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院長王治坤發表有關“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演講。以下是王治坤演講原文。
養老事關國家發展全局
中國老齡人口多,速度增長快,養老已成為當前全社會關心的熱門話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歲以上人口1.5億人,占總人口的10.8%.有關研究也表明,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將提升到近18%;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養老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而迫切。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養老在整個養老事業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農村既是養老的重點,也是養老的難點。聚焦農村養老,我認為非常有意義,也很有價值。中國養老尤其是農村養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必要,下面從三個部分展開。
農村養老形勢日益嚴峻
第一要說明的是,農村養老既是養老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年輕壯勞力,甚至有些還談不上是壯勞力,每年都有很多要到城里打工。同時,隨著近年來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在城里定居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然而,這些人無論是在城里長年打工還是后來定居成為城里人,有能力帶年邁父母一同前往居住和生活的還是少數,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增多使得農村老齡問題更顯突出。
另一方面,目前農村無論是鄉村照料服務設施,還是養老機構和床位,都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尤其是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國家對它的定位是,在優先滿足農村特困對象入住的基礎上,要面向社會有需求的老人,特別是失能、高齡老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而問題是,現有的2萬多個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大多數規模小,房間設施陳舊,基本生活條件差,管理服務落后,而近些年新建或改擴建的中心(或區域性)敬老院,也有不少存在床位閑置、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升級改造及管理運營經費缺乏、工作人員待遇低、護理型床位和專業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作用的發揮,也與農村日益嚴峻的養老形勢不相適應。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養老的保障支持力度
第二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養老的保障支持力度。要實現十九大提出的全社會“老有所養”目標,首要任務是解決“急迫而又必需”的問題,并圍繞實現養老服務的均等化、普惠性、可及性展開。這方面,農村任務尤為繁重。在農村,應該盡快形成和具備三方面基本條件:一是要具備養老服務的硬件條件,如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和站點,養老機構和床位,以及為居家、社區、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信息網絡和平臺;二是要有養老服務的軟件條件,如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服務評估、監督檢查等;三是要有一定的具有專業水平的管理服務人員隊伍。
在上述條件具備之后,現階段各級政府還有一項根本職能就是“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做到人人能夠享有基本公共養老服務。對特困供養人員當然由政府提供全面保障,而對大多數平民家庭或者中低收入家庭,政府應在大力發展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并不斷提高各項保障水平基礎上,對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個人支付能力不足的,給予一定的額外養老或護理資金補貼,使其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居家、社區或者機構的養老服務。
談到對農村養老的重點補貼,我認為目前影響農村社會化養老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缺錢。在農村,價位并不算高的養老機構,老人們仍然感覺太貴。這也難怪,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616元,農村是12363元,人均相差2萬多,這是平均數,具體到大多數農村平民家庭,差距就會更大。二是怕花錢。一方面,相對城里而言農村的錢來得更不容易,但另一方面,最主要還是老人怕給子女添加負擔。三是傳統觀念影響。農村不少老人認為到機構養老就顯得子女不孝,有失面子。
這一現實說明,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加快建設惠及全民的養老服務和保障體系,顯得多么迫切,多么重要。我相信,農村老人的觀念也必然會隨著社會養老體系的建立完善和家庭養老力不從心的無奈而逐步改變。目前,農村還有不少養老機構床位利用率不高,我想最主要還是與我們的各項工作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有很大關系。
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社會化改革
第三方面,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社會化改革。養老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任務繁重而艱巨,必須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和公民四力平衡驅動的動力機制,推進養老事業、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業均衡、協調、健康、持續發展。而上面所講到的養老服務所需的硬件、軟件條件等,政府均可采取規劃、政策及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導,通過市場資源配置和各方參與來實現。事實上,目前國家也正是按照這一思路來規劃和推動各方面工作的。
要解決農村養老面臨的難題,我認為必須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進行改革,尤其是要加快農村養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速度。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加強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按照國際經驗和中國養老工作實際,90%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在家庭和依托社區實現養老。要更好地實現“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要求,應該說具有專業水平的服務人員隊伍、信息網絡平臺、社區照料服務設施缺一不可。尤其是90%的居家養老離不開社區這個“依托”,所以加快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和信息平臺建設應排在突出位置。
農村的居家和社區養老,與城市比還有相當大差距。近些年民政部推進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目前全國已有7萬多個。但總的看一是數量少,大體占55.8萬個村集體的12.5%;二是運行管理經費缺乏保障。幸福院定性為互助性質,政府給予一定的建設資金補助,但運行經費需要自籌解決。這對經濟條件較差的村集體來說是一大難題,不利于幸福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政府不僅應當給予一定的建設資金支持,同時在運行管理經費上也應予以保障。前段時間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再次明確未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十九大再次強調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尤其提出在“老有所養”等方面要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些都為做好包括農村養老在內的養老保障和服務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二,加快農村供養服務機構的社會化改革。近年來國家在一些地方進行了公辦機構的社會化改革試點,主要是引進社會資本和專業管理服務團隊,對現有設施改造升級,推動公建民營,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在農村,不少試點的養老機構在滿足特困對象的基礎上,已經面向有需求的社會老人開放,取得了積極效果。這里,我想主要介紹一下廣東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社會化改革的一些情況。
廣東的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社會化改革經驗
去年和今年,廣東省先后印發了《廣東省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公建民營社會化改革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落實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公建民營社會化改革的通知》等文件,對全省供養服務機構社會化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廣東省的突出特點是:
首先,采取縣級區域統籌打包模式,利用每張床位1萬元政府資金撬動5萬元社會資金投入,統籌推進全省特困供養機構管理體制改革。
其次,社會運營方每張床位投入5萬元,主要用于機構的改造升級和養護服務人員培訓。企業免租金運營30年。每個機構為政府預留不低于30%的床位用于特困人員供養(政府按供養標準購買服務),其余床位向社會開放。
第三,政府職責一是制定規則,二是實行監管。廣東去年開始在云浮市試點。先在云安區、郁南縣采取區域統籌打包模式,涉及敬老院23所,床位2180張,引進社會資本超過1億元,試點取得良好效果。本月上旬,民政部在廣東云浮市召開現場會,介紹推廣云浮經驗。目前廣東省已全面推廣以縣(市、區)為單位的區域統籌打包改革模式,全省有17個縣(市、區)納入第二批改革試點范圍,計劃到2018年底引進社會資本12.5億元,改造床位超過2.5萬張。
國家提出公辦機構社會化改革可采取多種模式,包括:整體租賃、一院兩制、整體或部分委托管理、聯合經營,以及采取外包、合作、購買等方式。廣東屬于“整體租賃”但又不收租金。我經過多次調研認為,廣東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社會化改革最具有創新性,最具有方向性,改革最為徹底和到位。(記者張天潘)
作者系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院長、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原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都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