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迫切要求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本文以人少地多型的美國和人多地少型的日本為例,從農業經營規模、生產經營制度、社會化服務3個方面對比分析其農業生產經營現狀和特征,并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經營方式的經驗,結合中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制約因素,提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創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經營主體整體素質;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專業化與綜合化水平;完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等建議,以促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近年來,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業生產效率持續下降, 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同時, 農村勞動力成本上漲, 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部門, 農村勞動力銳減, 土地撂荒等問題突出。面對這些挑戰,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應聲興起成為新的重要特征, 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業機械跨區收割等新型經營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規?;?、標準化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要求轉變農業經營方式。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 自此以后, 中國農業合作社數量逐年增長, 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也日益增多。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提高農業規模化、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 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 當前中國農業土地細碎化嚴重, 機械化水平不高, 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老齡化程度較高, 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等, 都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
在此背景下, 亟須調整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形成適應當前要求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2015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的突破,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提出要求“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今后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 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 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 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
農業經營方式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經營目標, 通過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技術途徑 (王征兵, 2002) 。本文中,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僅包括農業生產要素組合方式, 也包括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達國家根據自身要素稟賦條件, 采取一系列惠農措施, 逐漸形成了一套先進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美國采用節省勞動力的機械化技術, 已形成了以大型農場規?;洜I的農業經營模式;日本農業在農業協同組合的幫助下, 形成農業產、加、銷縱向一體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幾十年經歷了的農業黃金期。本文通過全面對比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經營方式, 提出中國農業經營方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以期為尋找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提供借鑒和思路。
1、農業經營方式發展現狀
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 可以將世界上主要農業國家分為兩類:一是人多地少型, 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代表, 這類國家土地資源緊張, 勞動力資源相對較為豐富;二是人少地多型國家, 以美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 這類國家土地資源豐富, 勞動力相對不足 (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 2014) 。本文選取日本和美國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中國與其農業經營規?,F狀, 并分析其農業經營方式變化及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借鑒。
1.1 農業經營規模
1.1.1 勞動生產率
圖1反映了1961—2013年3個國家勞動生產率 (用人均谷物產量來替代) 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 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最高, 而中國和日本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 而且中國和日本與美國的差距較大。美國人均谷物產量為102.10t, 日本人均谷物產量為3.35t, 中國的人均谷物產量最低, 為1.2t。
圖1 1961—2013年3國人均谷物產量變化
數據來源:根據FAOSTAT數據庫整理得到。
1.1.2 土地經營規模
圖2反映了1961—2014年3個國家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傮w來看, 3個國家的耕地面積均有所下降。其中, 美國人均耕地面積最大, 規?;捷^高, 中國屬于勞動密集型國家, 日本人均耕地面積最小, 中國和日本都屬于小農經營。近50多年來, 美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74hm, 日本人均耕地面積為0.04hm,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11hm。
圖2 1961—2013年3個國家人均耕地面積變化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 (WDI) 數據庫。
1.1.3 農機化水平
圖3反映了3個國家人均拖拉機擁有量的變化情況。具體來看, 美國人均農機擁有量最高, 而中國的人均農機擁有量最低。近50年, 各國人均農機擁有量都在增長, 其中日本增長最快, 而中國增長相對較為緩慢。1961—2009年, 中國拖拉機平均擁有量為每千人2.94臺, 美國每千人拖拉機擁有量為1 470.34臺, 日本每個人拖拉機擁有量為375.40臺, 分別是中國的500倍和127.7倍。對比3個國家農業經營規模可以發現, 美國農業經營規模最大, 農機化水平最高, 生產率水平也相對較高;其次是日本, 而中國農業經營規模較小, 農機化水平較低, 產出水平也較低。
圖3 1961—2009年3國人均拖拉機擁有量
數據來源:根據FAOSTAT數據庫整理得到。
1.2 生產經營制度
1.2.1 美國
美國土地的私有化制度為美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基礎, 而農場是美國農業規?;洜I的基本組成部分。美國農場規模不斷集中, 早期家庭農場數量較多, 分布較為分散, 近年來, 農場規模呈現不斷增大趨勢, 大規模農場數量有所增加, 而中小規模農場的數量不斷下降。2012年, 美國農場的平均規模為160hm左右, 其農場總數約為200萬個 (周應恒等, 2015) 。美國農場以家庭經營為主, 美國農業部 (USDA) 統計數據顯示, 近年來有85%的美國農場為家庭農場。美國公有土地的大規模出售, 促進了美國現有土地制度和家庭農場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于亢亢等, 2012) 。雖然美國的耕地正在向大規模集中, 而中小農場的耕地規模有所下降, 但美國中小規模家庭農場的數量也有所增加。美國以家庭農場的規?;?、專業化和綜合化經營為主, 不僅確保了農產品的批量化和標準化生產, 也提高了生產效率、管理水平和農業收益 (甘茂熙, 2015) 。
1.2.2 日本
日本家庭農業經營主要建立在家庭農業經營協定的基礎上, 它由親子協定發展而來, 是一種農業經營模式的契約表現形式。例如, 日本政府鼓勵農田租賃和作業委托, 避免了因土地分散而阻礙農業發展, 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土地經營權的流轉, 實現了農業的集約化經營 (汪發元, 2015) 。日本人口眾多、耕地面積稀少、土地細碎化嚴重。日本有較長的水稻種植歷史, 均以小農家庭經營為主。隨著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的發展, 日本依托其自然資源稟賦, 逐漸形成了以小農家庭經營為主, 以農業協同組合為橋梁的農業經營體系, 農產品高附加值、特色化和品牌化是其農業的重要特點。雖然近年來, 日本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經營主體也在不斷分化和發展, 但日本農業仍然以小農經營為主。
1.3 社會化服務體系
1.3.1 美國
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伴隨著美國商品農業的發展。經過100多年的發展, 美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構成了政府系統、合作服務機構和私人公司3個層次的網絡體系。通過立法手段, 美國農業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教育—農業科研—農業推廣”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主要服務形式是“公司+農場”“公司+農戶”以及合作供銷 (高峰等, 2014) 。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私人服務系統包攬了產前、產中和產后絕大部分作業。在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 合作服務是非常重要的服務體系。同時, 美國也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提供各種補貼, 如農業直補、農業貸款缺額補貼、農業市場損失補貼和農業出口補貼等。隨著美國農村勞動力數量下降以及農場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 美國逐漸形成了一套農業經營主體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分工合作的局面, 農場負責農林牧漁業的經營, 而其各生產環節的服務則由農業和社會化服務體系負責,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專業化和規?;?/span>
1.3.2 日本
受日本生產規模小、土地細碎化嚴重的影響, 日本農業社會發展服務體系呈現多元化, 其中農業協同組合是日本非常重要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其由中央農業協同組合和基層農業協同組合組成, 屬于農民自發組織并代表農民自身利益的合作經濟團體, 是目前日本最為重要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日本協同組織主要職能包括:指導事業、經濟事業、信用事業、保險和醫療保健事業等。具有較大的自主權, 其在全國都擁有分支機構, 可以廣泛開展協農助農活動, 與農戶形成多樣化的經濟聯系。在農業各生產環節及產業鏈各環節上, 農業協同組合有效促進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 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何勁等, 2014) 。同時, 日本政府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方式主要是資金補貼, 農田水利建設補貼是其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補貼方式, 并在其財政資金預算中設置了“農田基本建設款”, 專門用于建設大型農田水利工程 (高峰等, 2014) 。
2、制約中國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因素
2.1 土地細碎化嚴重, 家庭經營規模偏小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 以及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經營主體以家庭經營為主, 農地分田到戶導致土地以小塊分散經營為主, 農業分散經營, 土地規模較小。中國農業勞動人口眾多, 據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 2015年中國農村人口有3.03億人, 占總人口數的43.90%, 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有2.2億, 占總就業人口的28.3%。人多地少的現狀造成中國農業土地細碎化, 家庭經營規模普遍偏小。而且, 中國因地理條件差異, 南北地區農業種植條件差異巨大。特別是南方丘陵山區, 土地細碎化嚴重, 難以形成專業化、規?;洜I, 但是, 南方地區聚集了大量的農業人口, 更加劇了土地細碎化。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 中國農業家庭經營面積普遍較小。表1反映了世界、中國、日本和美國按土地規模分類農業家庭和農業用地面積份額。世界平均水平而言, 有72%的家庭經營面積小于1hm, 而其農業用地面積占總農業用地面積比例為8%。中國有93%的農業家庭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hm, 超過5hm以上的家庭經營幾乎沒有。而美國家庭經營規模較大有44%的家庭經營面積超過50hm, 超過50hm農業用地面積總數占總農業用地面積的94%。日本雖然也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 但其呈現出長尾分布, 68%的家庭經營面積低于1hm, 反映出日本家庭經營具有一定的規模。
表1 按土地規模分類農業家庭和農業用地面積份額
2.2 農業經營主體素質水平偏低
農業經營主體素質水平與農業經營效率密切相關。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 就業結構、城鄉人口結構以及社會結構進行深刻調整, 中國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工作, 導致農業勞動力短缺,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婦女化嚴重, 特別是近年來“農業女性化”成為農業勞動力一大重要特點, 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 2016年中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2億人。由于農民農業收益低, 青壯年勞動力不愿意回鄉從事農業生產, 導致農業經營主體中青壯年勞動力短缺, 農業生產經營方面技術性人才嚴重不足。實用人才僅占總勞動力的1.5%, 不足4.3%的人參加過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 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 一般在小學、初中水平, 高中及以上水平較少, 導致中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素質水平偏低。
2.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化、綜合化水平不足
專業化和綜合化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況的標準之一, 也是先進農業經營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國大部分農作物產區, 農業專業化水平較低, 大部分農業基本上還處在“大生產、小規?!钡臓顟B。此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極易受到交通運輸狀況和工業化條件的影響, 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從事非農生產經營活動, 農村富余勞動力以婦女和老人為主, 限制了中國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農業種類與勞動對象之間區分不足、農業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 在綜合化水平方面, 也沒有將農業勞動效益提升到最大化, 阻礙了中國新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4 政策扶持力度相對較低
目前, 國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中國針對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 主要包括種糧直補政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政策、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支持政策、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政策等。與發達國家相比, 中國農業經營相關政策偏向于解決階段性問題, 政策實施的階段性特征較強。例如, 2012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 明確提出給予龍頭農業產業發展政策扶持, 并加快新型農業產業升級。但是具體政策措施多集中于傳統基礎農業建設。
3、優化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建議
3.1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 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由于中國農業經營規模較小、土地細碎化嚴重、土地流轉效率不高等問題, 中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規模上發展緩慢。美國、日本通過立法給予農業經營主體法律支持, 并通過搭建土地流轉平臺, 促進土地流轉。首先, 中國應注重農業經營主體立法, 通過法律的形式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引導性, 為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其次, 建立網絡信息化的土地流轉平臺, 實現農戶土地自愿流轉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
3.2 創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提升農業經營主體整體素質
農業勞動力的素質是科教興農的必然要求。針對中國農民素質較低的現狀, 可通過開展遠程教育、科技下鄉、經驗交流、現場學習等多種形式的農業職業教育, 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素質;可通過發放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等資格證書, 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的規范化、規?;洜I;可通過建立農民職稱評定制度和等級評價制度, 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學習意愿和實際行動能力。
3.3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提升專業化與綜合化水平
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當前中國社會化服務供給相對不足,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應從農業生產各環節和產業鏈的角度培育專業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如種植類、養殖類服務組織, 確實提高專業領域的社會服務化水平;同時可拓展服務產業鏈及農業服務領域, 完善社會服務化體系;應積極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 加強服務“三農”發展意識, 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專業化和綜合化水平, 為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創造良好環境。
3.4 完善政策扶持體系,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采取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示范推進等配套措施, 構建完整的新型農業經營扶持體系, 積極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鼓勵和支持有基礎、有前景、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確保涉農項目的順利開展。同時, 結合地區特色建立靈活的農業扶持政策, 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方式, 促使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17年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