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淑清:再造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 作者:趙淑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14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文化是關系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近代以來傳統文化體系在鄉村的解體,鄉村開始走上衰敗之路,中國共產黨以共產主義文化引領鄉村走上重新整合的道路,并于新中國建設初期作出重要貢獻。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當下,在充分吸收傳統精髓和理解現實需求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進行再造,可以為鄉村振興打好文化基礎。

關鍵詞】鄉村文化  鄉村振興  文化整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代以來,在內外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近兩千年的傳統封建體制逐漸瓦解,鄉村傳統的社會關系解體,開始邁向現代化轉型進程。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加重,甚至出現了農業產能低下、生態惡化、鄉風不振、治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既是對我國現實主要矛盾的回應,也是下一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導向。

文化解體:鄉村衰敗之始

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啟了近兩千年漫長的傳統封建社會時期,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朝代的更迭,封建皇權與地方社會的關系逐漸固化,至明清時期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鄉紳自治格局。同時,傳統農業大國背景下,鄉村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聚集地,以農耕文化為主的鄉村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傳統封建體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同時鄉村鄉紳自治的格局也走向混亂,傳統鄉村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傳統鄉村秩序逐漸瓦解,鄉村社會陷入亂序。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劇變,建構于傳統鄉村鄉土文化基礎上的鄉紳治理格局被打破,導致鄉村文化逐漸消解。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文化運動通過“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對傳統禮教進行強烈沖擊,同時,以民主和科學為主要元素的現代化思想注入到中國的血液中,拉開了中國現代化的序幕,也為馬克思主義文化和思潮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打下基礎。新文化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使傳統村落文化基礎得到消解,同時隨著國內戰亂格局長期存在,鄉村、鄉民成為社會動蕩成本的最終承受者,鄉村陷入衰敗的境地。

文化整合:鄉村重構之本

20世紀20年代中國鄉土文化遭受重創,鄉村整體衰敗的問題受到關注。由知識分子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試圖通過興辦教育來改造鄉村文化,進而推動鄉村復興。盡管其對于鄉村衰敗問題的把脈很準確,但其提出的體制內改良方案卻不盡如人意,最后使鄉村建設運動與國民政府的農村復興運動捆綁到一起,成為國民政府加強鄉村統治的工具。傳統鄉村文化是建立在傳統經濟基礎之上的,而在傳統皇權、紳權和民權博弈之下的鄉紳自治格局已然不復存在,傳統鄉村經濟利益的均衡也被打破,新文化背景下的鄉村經濟基礎已然轉變。

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漸認清鄉村問題的關鍵,即“中國的問題關鍵在農村,而農村問題的關鍵在土地”。隨著封建政權垮臺,封建經濟基礎在現代化背景下很難維持,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傳統土地所有制下的階級矛盾集中爆發,傳統體制框架和文化背景已經無法順應農民訴求。中國共產黨以“土地革命”為切入點,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而引領的紅色文化運動使農村的文化基礎徹底改變,同時也使農村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隨著革命的不斷推進,中國共產黨通過“反壓迫、反剝削”的共產主義紅色文化引領鄉村建設,真正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自發投入到革命事業中。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迅速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中國農村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由農民土地所有制向集體土地所有制的過渡,依靠的就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動力。而此時,鄉村的傳統文化基礎基本瓦解,社會主義文化對鄉村文化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

土地革命的完成為社會主義文化扎根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整合力也使農民組織起來,由互助組走向合作社再向人民公社的高度組織化、集體化形態邁進,鄉村秩序半個多世紀的混亂局面重歸于治,農村生產力得到整合和提升,為工業化基礎建立扎牢基礎。農民也從以往被剝削、被壓迫的被動角色向積極參與、管理、協商社內事務的主體角色過渡,民主性程度顯著提升??梢?,正是社會主義紅色文化的強大整合力使鄉村再一次邁向有序狀態,而鄉村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文化再造:鄉村振興之基

改革開放后,農村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摒棄了人民公社時期鄉村集體治理的思路,改革的轉向尊重農民個體的利益訴求,使農村農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但伴隨著勞動力單位由集體向家庭轉變,集體化時期形成的鄉村文化也開始轉型,甚至隨著時代的演進逐漸消融。在此種情境下,鄉村的公共性逐漸淡化,而私人性的特點愈發明顯,鄉村逐漸顯露出原始化趨勢。隨著城市對外開放的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批涌入城市,農村呈現空心化態勢。2004年,我國政府開始實行減征或免征農業稅的惠農政策,這使農村落后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同時,政府還增加了各種惠農補貼,減少了農民的生存壓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并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通過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融合的最終目標。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并且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但這并不代表農村缺乏文化資源,我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農村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以再造鄉村文化開始。

鄉村文化的整合程度與鄉村秩序存在緊密關聯,基于歷史經驗和現實需求對當前鄉村文化進行再造,可以為鄉村振興打好文化基礎。首先,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鄉村文化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鄉村建設中,應將傳統文化中的鄉愁、鄉賢、宗族等有益元素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體系當中,使之發揮積極作用。其次,要進一步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鄉村建設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文化治理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村民自治的價值理念高度融合,在自治、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框架下完善我國鄉村文化體系,增強鄉村文化自信,構建鄉村文化話語體系。再次,要深度挖掘和發揚當前鄉村現有文化資源,通過進一步的政策支持、價值引導和多方參與,使農村文化產業逐步成長壯大,為鄉村營造濃厚的文化市場氛圍。最后,加大對農民鄉村文化意識和從業能力的培訓和教育,切實以鄉村本位為出發點,通過增強農民的主體性,提升農民的主體能力來驅動鄉村文化的進一步整合。

鄉村文化的興衰與鄉村的發展緊密相隨,在充分審視歷史經驗和認清現實情境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也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山西忻州師范學院)

注:本文系忻州師范學院“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邏輯與價值轉向”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资源色偷偷网站 | 无人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在线第二页 | 在线成人国产公开视频 | 色窝窝播放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福利高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