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新鄉賢在鄉村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繼承和弘揚有益于鄉村振興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鄉村提供鮮明的價值引領、厚重的文化滋養、強大的精神力量,可謂當務之急。
深挖鄉賢資源,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鄉賢文化的形成源自鄉賢作用的發揮,是幾千年來根植于農村這一特定生態環境下的文化積淀。要深入挖掘整理古今鄉賢,全面梳理、系統整合古賢服務家鄉、造福家鄉的嘉言懿行,讓其中的精華閃亮起來。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傳遞鄉情鄉事、社情民意;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以“鄉情鄉韻鄉愁”感染凝聚回鄉省親的新鄉賢。堅持“來自于鄉村、服務于鄉村”的原則,以“政治上有覺悟、社會上有影響”為標準,把威望高、口碑好、愿意為家鄉作貢獻的新鄉賢人物推薦出來。厚植新鄉賢文化,培養有見識、有擔當、有威望又自愿扎根鄉土的新鄉賢,形成人人學鄉賢、人人頌鄉賢、人人做鄉賢的濃厚氛圍。
植根百姓生活,持續涵育文明鄉風。以鄉賢建設家鄉、回報家鄉的事跡為原型,開展藝術創作,以文學、微電影、情景劇等藝術形式再現新鄉賢嘉言懿行。組織文史專家研究發掘、整理鄉賢文化資料,編印鄉賢文化系列讀本,通過報告會、講故事、文藝演出等多種途徑,廣泛傳播鄉賢文化。開辦鄉賢大講堂,讓干部群眾感受鄉賢文化、踐行鄉賢精神。激勵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提供醫療、教育、交通等社會公共優惠服務。設立鄉賢園、鄉賢街、鄉賢榜,將鄉賢文化融入到文明城市創建,融入到美麗鎮村(社區)建設之中;在鎮村公共建筑、文化景觀中以碑刻、雕塑、楹聯等形式體現鄉賢主題,弘揚鄉賢文化。
匯聚鄉賢力量,引領推動鄉村復興。成立社會性組織新鄉賢會,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專家擔任理事,負責研究鄉賢文化、指導各級鄉賢組織開展工作。建立健全鄉賢工作機制,發揮鄉賢技能專長,開創群眾辦事、矛盾調解、信息咨詢、致富求助的村民自治新模式。成立新鄉賢發展會,通過定期開展鄉賢議事會、發展智庫會,迎春座談會、鄉親懇談會、招商推介會等平臺聯絡鄉賢鄉情、共商發展大計;組織鄉賢企業家回家鄉考察園區,給優惠、搭平臺、建舞臺,增強其回鄉投資、創業興業的決心,為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出智引源。創新搭建鄉賢會、鄉賢議事廳等平臺,在鄉村和諧、鄉村發展、鄉村治理中體現鄉賢風采,感受鄉賢精神,讓愛鄉睦鄰、創業富民、崇文興學、移風易俗等時代正能量蔚然成風。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以最美鄉村、文明鎮村(社區)創建為抓手,廣泛開展美好人家、最美庭院等創建評選活動,豐富活躍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努力把新鄉賢文化建設打造成為加快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凝聚鄉賢力量,助推鄉村振興是我們的目的,在實現這個目的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建設新鄉賢文化,認識清、定位準是前提。鄉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蘊含著愛國愛鄉、敬業精業、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對于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二,建設新鄉賢文化,樹得起、立得住是根本。新鄉賢薦評工程,要嚴格對照評選標準,按照寧缺毋濫的原則,通過層層推薦、級級選拔,真正把那些威望高、口碑好、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的在外鄉賢和農村優秀基層干部、創業興業能人、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新鄉賢人物推薦出來,讓新鄉賢典型得到社會認可,群眾信服。第三,建設新鄉賢文化,牽好線、搭好臺是關鍵。新鄉賢文化建設的落腳點都是要搭建平臺發揮鄉賢作用,讓更多鄉賢在鄉情鄉愁的聯結下,以多種形式助力鄉村建設發展。要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鼓勵鄉賢會組織發動好新鄉賢參與到政府決策參考的智囊團、扶貧興業的致富團、糾紛調解的和事團、鄉風文明的督導團、慈善公益的志愿團、為民服務的代辦團、興學幫教的助學團中來,開創群眾辦事、矛盾調解、信息咨詢、致富求助的村民自治新模式。
(作者系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2018年6月8日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