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發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的確給當前農村帶來了很大變化。尤其產業興旺方面,可謂戰天斗地、日新月異。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一些地方本來屬于糧食主產區或特色農產品功能區,當地農民群眾有著悠久且豐富的農業生產耕作經驗。但在產業興旺的“旗幟”下,一夜之間要么耕地變林地,抑或成了水產養殖基地,完全脫離了當地農業生產發展實際,讓村民群眾也是憂心忡忡、怨聲載道。
譬如,有村民群眾直言不諱,原本水稻、油菜種得好好的,卻突然要求我們改植經濟速生林,說是木材效益更高更可觀;又如,有村民一臉狐疑,大范圍地變耕地為魚塘,萬一出現“魚賤傷農”的情形,那我們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至于好好的原生態景觀景貌,硬是大興土木,按照城里賓館的模樣改造成“農家樂”,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而且因為“山高皇帝遠”,交通不便、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恐怕建成之后也不大會有客人來。如此等等,說明當地政府急功近利、情緒焦躁,唯“政績”是瞻,將產業興旺異化成了“亂點鴛鴦譜”,背離了鄉村振興之“產業興旺”的本意。
毋庸置疑,從過往的“生產發展”遞進到今天的“產業興旺”,說明對接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農業也必須平衡充分發展,除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之外,還應廣泛地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通過三產融合、全面繁榮,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的目的。換言之,“產業興旺”目標要求的提出,實質是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潛力,進一步挖掘傳統農業的內涵、盡可能拓展農業的外延,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對此,政府出面強行干預村民群眾種植什么不種植什么,不僅曲解了“產業興旺”,還因為違背了市場經濟固有規律,有可能“吃不了兜著走”,導致原本和諧密切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變得緊張且對立。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立足當地鄉村實際情況,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休閑則休閑的發展思路,既突出主導、特色農業產業,又適時補短板、強弱項、填洼地,讓農村一二三產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興旺。譬如,縱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的傳統水稻種植業,基于以往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往往有產量無質量,導致市場價格偏低、村民群眾收益不明顯,只能勉強滿足糧食數量安全的需求。現在按照“產業興旺”的目標價值取向,通過精心培育、精準選購種子,從源頭上保證水稻品質;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綠色、有機、無公害田間管理原則;在生產后期進一步拉長產業鏈,于初級加工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并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讓更多消費者趨之若鶩。由此,水稻種植便不再是單一的“生產發展”,而是貫通全產業鏈,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和繁榮興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物質保障與資金支持。因此唯有把握“產業興旺”的科學內涵,確保不偏離、不走樣,尤其不搞行政干預、強制命令,既遵循市場規律,又尊重村民群眾的主導地位,“產業興旺”才實至名歸,而斷然不會出現“產業失望”,乃至絕望。
(作者為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