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資本是指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即從事工商業所賺取的資本。工商資本下鄉,就是城鎮工商企業向農業農村投資,帶動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先進技術、理念、管理等進入農業農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鼓勵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調整,號召探索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金制度,嚴禁農用地非農化。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盡快制定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準入和監管辦法,嚴禁擅自改變農業用途。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完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并將經驗制度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究制定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具體意見,工商資本下鄉開始進入制度完善化階段。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鼓勵工商資本下鄉,鼓勵社會各界人士企業參與鄉村建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有機結合;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可以說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下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體現,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現實路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迫切需要。
然而,這些年工商資本下鄉,給農村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人才,改變了農村面貌,但也帶來了盲目投資、環境污染、土地非農化、投資失敗引起的各種問題等。
工商資本下鄉,是洪水猛獸還是雪中送炭?我們該如何對待工商資本?
首先,我們要明白鄉村為什么需要工商資本?工商資本下鄉給鄉村帶來了什么?
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吃不飽穿不暖的基本變成了小康生活。但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空心村”、土地荒蕪、農產品價格低廉、種地不賺錢、鄉村文化日漸式微等各方面的問題都出現了。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如何才能實現呢?我們有國家的政策支持、財政資金的投入、金融服務的支持,但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當前農村的農業生產依然是以小農戶為主,家庭農場、合作社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村發展依然缺錢、缺人才、缺技術、缺管理、缺營銷,不少農村的產業還停留在原始初級產品的生產階段,無標準、無包裝、無品牌、無議價能力,農業依然是高風險、低回報的低端行業。工商資本下鄉,可以帶來錢、帶來人才、帶來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農村勞動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打造農業產品品牌,美化鄉村環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來鄉下消費,加速農業發展、富裕當地農民,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這些年來,不少下鄉的工商資本給當地帶來了極大的活力。他們引進了優良品種、先進生產技術、綠色生產標準、先進的管理理念,打造出了一批批知名的農業品牌,培育出了不少地理標志產品,也給當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讓村民實現了安居樂業,使鄉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詞,傳統農業也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與創意、科技、旅游及互聯網等結合,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智慧農業等新形式讓人眼前一亮,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與氣質,讓農村人的生活越來越舒適,讓城里人對農村越來越向往了。
對這樣“雪中送炭”般的工商資本,我們當然應該熱烈歡迎。
但工商資本下鄉也必須注意幾個問題,否則工商資本就可能由“雪中送炭”變成“洪水猛獸”。
首先,要避免工商資本投資盲目性,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工商資本的老板們基本不懂農業,按照他們做工商業的思維去做農業,甚至認為農民都能做的事肯定很簡單。所以容易造成投資的盲目性,動不動圈地幾萬畝,結果虧得一塌糊涂,最后一拍屁股走人。失地農民拿不到了土地租金,甚至拿不到工資,土地被整理后甚至找不到自己以前的田地了。投資失敗,老板虧損,農民也跟著吃虧,工商資本和農民兩者皆輸。因此,工商資本下鄉,需對其進行引導,做好規劃,防止盲目投資,形成合理有序的投資格局。
其次,工商資本下鄉,容易導致“非糧化”、“非農化”以及大量圈地和排擠農民等現象。資本都是逐利的,而種糧幾乎不賺錢。小規模家庭農場種糧食,一畝田的利潤有三四百元就謝天謝地了。大規模面積種糧食,除了能依靠政府項目補貼外,基本賺不到錢。所以很多工商資本很容易將優質農業土地轉向其他方向,打打擦邊球,造成基本農田的損壞、生態林地的破壞、環境的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如最近整治的大棚房,大部分都是工商資本參與的。工商資本下鄉的企業應該做農民不會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如做標準、做品牌、做渠道,幫助農民提升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溢價空間,賺該賺的錢,不能與農民爭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鼓勵工商資本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也為工商資本指出了一條發展之路。
第三、優化投資環境,為工商資本下鄉提供便捷服務和法律保護,保障其合理權益。不少下鄉的工商資本在農村折戟沉沙,除了自身經營的問題外,政府政策、當地投資環境以及法律保護也對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如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轉方面政府不參與,直接與農民談,只要有關鍵位置的一家不同意,前期所有的工作就白費了。也有當地政府答應的項目扶持資金無法落實,導致項目建設進程嚴重滯后。當地支農政策不持續、不穩定,也讓老板們無所適從,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專坑外地投資老板的現象,極大地挫傷了工商資本下鄉的積極性。就像此次整治的大棚房,當初不少都是通過了當地政府的同意才建的,現在一刀切的拆除,造成了多大地浪費!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最后,工商資本下鄉都不能代替老鄉。鄉村振興的主體,必須而且始終是老鄉。不少下鄉的資本把當地農民排除在外,讓農民成為失地又失業的人,自然得不到當地人民的擁護,也會引發一些不穩定的問題。工商資本下鄉,必須帶來先進理念、技術、管理以及人才、資金,應該帶動農民而不是替代農民,得帶來就業崗位,讓當地農民參與建設,把“老板”與“老鄉”的優勢結合起來,帶動當地整體人才水平的提升。
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工商資本帶來了良好的契機。一方面城市的工商資本也在尋找資金出路,隨著城市居民對鄉村綠水青山、鄉村民俗文化的向往、對安全放心的特色農產品的需求,農業領域對工商資本的吸引力也逐漸加大,有發展潛力和相對安全的農業領域很受工商資本的青睞;另一方面鄉村的發展依靠自身的力量顯然無法完成,急需社會各界的參與,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里人到鄉村消費。工商資本用好了, “老板”與“老鄉”雙贏了,就可以在鄉村振興中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或許這才是我們期待的那種有意義的工商資本下鄉!工商資本下鄉不再是洪水猛獸,而是雪中送炭!
作者簡介:鄧建平,男,碩士,教授,休閑農業研究院院長。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專家庫專家、國家農學專家庫專家、全國高職高專園藝園林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湖南省農業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財政廳特聘專家,湖南省萬名農業科技人員服務現代農業工程專家,湖南省三區科技人才,湖南省科技特派員。主持國家級重點教育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17項,獲湖南省農業豐收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3項。主參編教材15本,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鄧建平教授在園藝植物栽培、休閑農業規劃方面有較深造詣。近年來致力于農莊規劃與農業技術人才培訓,先后為三十多家休閑農莊進行規劃設計和提質改造。每年培訓農業技術人員近萬人,常年深入農村走訪農戶,幫助農民朋友解決技術問題,是深受廣大農民朋友愛戴的知名農業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休閑農業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