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小農戶轉型升級思考
【摘要】作為微觀經營主體的小農戶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中的重要環節,然而,在其培育發展過程中,單個小農戶卻面臨著信息管理、農產品質量信譽機制、區域品牌等方面市場化服務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小農戶競爭力的提升和規模化的發展。市場化服務缺失的小農戶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走產業化路徑,與產業組織進行深度融合。作者以產業集群為基本的組織理論分析工具,提出了分別以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小農戶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升級模式。同時,在這三種模式下,小農戶與產業組織并非替代關系,而是相互依托,各地的小農戶應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相應的產業化組織模式。
【關鍵詞】小農戶;產業組織;轉型升級;產業集群
一、引言
著眼于中國現實的國情農情和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現代農業必須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戶,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其對于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至關重要。農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短板,現代農業發展是我國“四化”協調發展的基礎性環節。從全球農業發展的歷程來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適度規模經營、社會化分工服務、產業競爭力提升、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我國目前農業生產體系的基本狀況,農業生產特征和產業組織發展的基本趨勢,在新型經營體系構建方面應逐步形成以農戶為主體的生產體系,以涉農企業為價值驅動的產業組織,以及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中介環節的聯結平臺。而且,小農戶與農業企業的有效結合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的關鍵所在,決定著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和農戶本身的發展。然而,現實情況表明,小農戶產業化的培育與普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彌補市場化服務的缺失,通過不斷的轉型升級,與涉農企業、合作組織不斷合作,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因此,在小農戶的培育發展過程中,尋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所面臨的主要障礙,并提出有效破解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小農戶作為農業生產最適度的基本單位,其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是對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最好揚棄,既有利于促進土地經營規模與資本投入的擴大,又有利于解決農業“由誰來種”的重大問題。“小農戶+農業企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更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指向。[1,2,3,4,5]然而,從現實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國2.3億承包土地農戶一系列規模小、細碎化、非農化等問題十分嚴重,隨之而來的農業生產效率低、農業資金獲取難、農業人才引進難、農業科技利用難、農業產業增值難阻礙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6,7,8,9]王亞華提出沒有小農戶的產業化就不可能有小農戶的現代化,更不可能有中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產業組織的深度融合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要重點解決小農戶在產業化發展中的嚴重缺失,以穩定其在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農戶產業化發展面臨的障礙
在農業產業一體化進程中,其核心是利益驅動,關鍵是“龍頭企業”帶動,基礎是農戶參與,本質是由有關各方組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10]這是一種“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它能夠把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農業生產技術與產后農產品營銷融為一體,并兼顧三方利益。農業產業鏈的構建成為小農戶通過不同的轉型升級與產業組織深度融合的平臺。但是,農業產業鏈如何形成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關鍵還是要看產業鏈品牌的影響力、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產品質量的控制。國外大多學者都認為通過加強農業產業組織中的信息管理,并從全過程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管,可有效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11]Hofman[12]強調信息和交流技術(ICT)在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重要性,它們可為農業關聯企業提高競爭力,為其增加市場份額提供機會。Victoria[13]認為信息技術對農業供應鏈的某些層次是重要的,能為涉農企業帶來競爭優勢。Dusty、[14]Williamsonetal[15]、Bromn[16]和Davidet al[17]提出了在農業產業鏈中運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Schwarz-bovee etal[18]提出建立農產品質量預警系統,維護產業鏈的聲譽和消費者的信心。在農業產業鏈管理對食品安全的影響方面,國外學者Boehlje[19]等的研究表明,農業產業鏈管理能有效保證食品溯源體系的構建,降低溯源成本,提高監管效率。但是在國內,信息技術和農產品質量監控在農產品加工及銷售環節運用較多,但在農業生產階段的實踐應用很少,農產品品牌意識較弱。因此,在農業產業鏈構建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控制農產品質量和打造區域品牌,成為農業產業組織必須面臨的挑戰。
1.小農戶經營過程中信息化服務的缺失
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我國農業正經歷著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重要時期,農業主體生產者也由傳統小農戶目標過渡為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村雖然對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但單個小農戶通常都面臨著市場信息閉塞、高額交易成本、核心競爭資源缺失、談判能力羸弱等問題。盡管政府或合作社構建的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臺,提供了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售后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但是,他們能夠享受的公共服務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嚴重受到“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營銷農產品的宏觀環境已基本具備,但是支撐小農戶的集融資、信息和服務的管理系統并沒有很好地建立和發揮作用。
2.小農戶發展中農產品質量控制機制的缺失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特征是收入增長、城市化和全球化帶來飲食結構的巨大變化,以及相應的高價值農產品生產和食品工業部門的變化。[20]與此相聯系,“農民在采用可持續的食品生產方式以及從谷物生產轉向更加多樣化的高價值農產品生產的時候遇到了許多挑戰。[21]面臨如此機遇,小農戶在對高價值農產品的生產與質量控制上顯得力不從心,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的現象使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更為關注,出現了一個整體的“市場信譽”問題,急需構建一整套專門針對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質量認證體系。即附有質量信譽標簽的農產品就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從而也降低了農產品在消費市場上的檸檬效應,保證了農戶的利益,也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22]
3.小農戶成長中區域品牌的缺失
由于國家支農政策嚴重傾斜于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對家庭小農戶的發展形成擠出效應,因此小農戶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會遇到種種困難。[23]其中,品牌創建與應用的問題尤為突出。區域品牌的創建與應用就是把企業識別系統(CIS)應用到家庭農戶的發展全過程。[24]孫中華[25]認為我國家庭農戶處于剛剛起步,面臨著經營者的資格限制、經營規模的上下限設定、雇工數量限制以及認定和管理等多重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小農戶發展依然是小農思想,沒有真正做到品牌化以及農業品牌的擴散,而這里也正是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缺失。[26]王馨[27]認為小農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缺乏自主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銷售方式單一和家庭農戶戶主綜合素質較低的問題,小農戶的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缺乏一套從品牌命名、品牌包裝到品牌監督的策略。
三、產業組織構建視角下的小農戶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在農業生產中,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和市場現狀形成不同類型的小農戶,如具有一定土地規模的農戶、具有一定資本投資的設施型家庭農場、具有加工養殖型的家庭農戶等。從小農戶長遠的發展來看,因為單個小農戶的發展還遠遠無法解決信息化、農產品區域品牌和農產品質量信譽機制的問題,必須通過與產業組織的深度合作加以解決,將其置身于農業產業化鏈條中,通過與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主動應對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種植所需農產品,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標準化、專業化生產,才會有效解決小農戶“種什么”、“怎么種”和“賣給誰”的問題,從而促使小農戶的生產和經營更加規范化和便捷化,達到有效提升自身競爭力的目的。
1.小農戶的轉型升級
全球化和一體化的供應鏈對小農戶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技術進步和經營標準的日益苛刻,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化和復雜多變,對農產品質量將日益關注,由此對農業生產經營產生了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的倒逼效應。[28]因此,小農戶必須處理更為復雜的供應鏈問題以滿足價值鏈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借助資本化農業企業的進入,小農戶實現自我轉型升級,出現了“合同化小農戶+農業企業”、“合作化小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公司化小農戶+超市/農貿批發市場”三種形式(見圖1),這三種產業組織的小農戶并非相互替代關系,而是相互依托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變且共同生存。小農戶與產業組織的這種相互轉型和升級使得中國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戶改造成為規模自由擴大、分工專業化、產品商業化的現代化農業,依據不同的自身條件,應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發展不同的組織形式。
2.小農戶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農業產業鏈構建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控制農產品質量和打造區域品牌,是構建農業產業組織必須面臨的嚴峻挑戰。然而,面對農戶各自獨立、村莊分散、物流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客觀條件,嚴重阻礙了產業組織的延伸。相應的,品牌的打造、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農產品質量的控制需要在區域內形成整合體系,共同維護、分工協作,這就要求小農戶構建區域性的產業集群。
工業企業的產業集群理論同樣適用于農業生產領域。根據國內外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特點,農業中的產業集群既可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也可以專業合作社為核心,還可以小農戶為核心,形成一群彼此獨立自主但相互之間又有著特定(即產業)關系的小農戶產業集群,在這個集群內隱含著專業分工和協作的現象,以協作來獲得集群的“外部經濟”的目標。[29]所以,農業產業集群的特點有利于區域品牌文化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統的搭建、農產品質量控制的實施,進而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對外的影響力和整體競爭力。因此,通過產業集群的構建解決小農戶與產業組織的深度融合就成為小農戶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3.小農戶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與產業組織深度融合
為了提升農業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小農戶集群與產業組織融合過程中應注重核心的引導作用,依靠核心有效解決農業產業鏈品牌文化、信息技術以及農產品質量方面的建設,進而實現鞏固產業鏈凝聚力的作用。
(1)合同化小農戶產業集群+農業企業(見圖2)。“合同化小農戶”,顧名思義就是訂單式經營,農業企業直接與家庭農戶簽訂合同,規定農戶在限制時間內完成農業生產任務,確定企業流通、收購的一系列條件。“合同化小農戶”通過農戶與企業合作結合基地的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型為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進行獨立經營。該產業組織模式以農業企業作為產業鏈的核心,負責區域品牌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統的搭建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的實施,并建立起集群內的加工、包裝和配送等。此模式下的小農戶多出現在城市近郊或者有企業直接駐扎收購站的農村區域。城市近郊的基礎設施都較為完備,擁有便利的物流交通條件和豐富的購銷市場信息,使得小農戶得以直接與龍頭企業建立合同關系,通過企業的技術協助而帶來間接收益;在位于自然條件優異的農村區域,非常適合某種農產品的生長,農業企業通過流轉土地建設生產基地,雇傭農戶員工為職工,壟斷農產品的銷售市場,控制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使得農戶再無其他銷售市場,直接有效地控制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這就極利于品牌的打造、信息化管理的實施以及農產品質量的控制。
但是,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要比預想中的緩慢。農業企業所建設的生產基地即使充分發揮了土地產能也滿足不了企業所需產量,而且獲取成片、大面積流轉土地的過程十分緩慢和艱辛。由于農戶對土地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使得農民流轉土地意愿不強,且分別與農戶進行流轉商談的成本過高。通常企業通過村集體租用土地,但也需花費高額的基地經營成本,包括生產設備、技術培訓和服務、勞動監督等費用。因此,一般農業企業會結合基地生產并與農戶集群簽訂收購合同。但是,合同農業面臨著高違約的風險。“企業與農戶在生產與銷售完成之前就簽訂一個明確了產品的價格、數量及質量的合同,這也就意味著在最后產品成交時,雙方之中幾乎總會有一方是吃虧的:如果交貨時的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格,企業便有意愿從公開市場上買進;如果相反的情況出現,農戶則有意愿將產品賣到市場上”。[30]另外,由于自然災害風險的存在,農戶時常無法承擔高額的違約賠償金,這時“合同化小農戶”就出現了轉型。一方面,農戶之間為了減小各自承擔風險的壓力,通過自愿組建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聯合起來與市場打交道,從中獲取更大收益,轉型“合作化小農戶”;另一方面,合同化農戶在農業企業的資金支持、技術培訓下獲得了專業化生產能力,能夠獨立生產且進行初加工,升級為“公司化小農戶”。
(2)合作化小農戶產業集群+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見圖3)。通過專業合作社發揮核心引導作用,實現區域品牌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統的搭建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的實施,進而達到生產規模擴大,市場渠道拓寬,以較低的產品價格吸引農業企業進入當地收購農產品,形成以“小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的產業化合作經營方式。一般遠離城市、交通不便,具有一定土地規模,適合發展較大規模、單一品種、集約化、機械化的“小農戶”,通過合作社聯合生產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聯合起來成立生產合作社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合作社可以通過大批量購買生產原料而獲得商家的折扣,通過分享技術信息和相互提供技術支持來提高生產力和產品質量,將生產過程及產品標準化,獲得融資,通過分享資源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甚至通過銷售和加工農產品而實現在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31]在工業化國家,“合作化小農戶”是農業生產成功的基礎,并且是當今生產組織的主要形式。例如,加拿大主要的特產作物都以合作經營的方式進行生產;法國十分之九的生產者至少參加了一家合作團體,57%的農戶參與生產合作團體。[32]
然而,合作社近年來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許多地方出現政府強勢推動創辦合作社,并過渡干預合作社制度建立、經營運作、財務管理等,使得部分合作社績效不明顯或名存實亡。更糟糕的是部分組建者通過掌握合作社經營權而獲取政府的補貼,或通過降低生產資料的交易成本而獲益。因此,在權勢的既定結構下,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大戶吃小戶”的狀況,[33]如在利益分配方面,小農戶只能以顧客的身份獲得技術、信息和購銷服務,而不能憑借惠顧貢獻分享合作社的大部分盈余。[34]另外,高水平的機械化耕作牽制了具有天然性的土地耕作的靈活生產,喪失了農業組織應有的應對生產不確定性的靈敏性。這時,“合作化小農戶”就出現了轉型。一方面,針對消費者需求有向勞動密集型土特產或生態食品轉變的趨向,而合作化農戶的優勢是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市場高附加值、精細耕作型農產品的新需求趨向相違背,使得合作化小農戶粗加工制造、機械化運作的農產品不適應市場所需。另外,合作化農戶在農地勞動生產無法獲得高額回報時,農戶會順應國家號召,將土地流轉出去,收取租金,轉型為“合同化小農戶”。另一方面,合作社骨干或主要成員,在獲取生產技術和市場信息后,為了獲得農業產業鏈更多的增值利潤,更偏向于投資農業實現向專業化商品生產的轉型,升級為“公司化小農戶”。
(3)公司化小農戶產業集群+超市/農貿批發市場(見圖4)。“公司化小農戶”作為產業鏈的核心驅動,從事區域品牌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統的搭建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的實施,負責從生產到運輸、初加工、包裝和銷售各個環節,并且環環相扣,在經營管理上實行企業化制度經營,形成“小農戶+超市/農貿批發市場”產業組織模式,通過專業化分工市場的帶動進行企業化經營。此模式下的小農戶具有一定的資本投資能力,結合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農產品加工等于一體的家庭農戶,一般表現形式是小農戶上升為家庭農場的企業性質,同時擁有資本、技術及土地等必備條件,進行專業化的商品生產,并直接與超市或農貿批發市場等對接,獲取產業大部分增值。該形式農戶擁有信貸和保險市場的保護,兼顧應對農業生產的靈活性,具備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利于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經驗證明,市場自由化帶來的價格變動更有利于采用先進技術的生產者,因為他們能更好地應對價格和產量變化,更好地應對農產品加工業的需求。[35]因此,公司化小農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然而,面向市場的公司化小農戶在很多方面還是難以與農業企業相抗衡,無論是物流、加工、營銷、管理方面都弱于企業,加之農戶素質缺乏、農業人才流失、管理成本高等原因,造成公司化小農戶經營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公司化小農戶憑借自己力量不能滿足市場所需,難以形成規模。這時,“公司化小農戶”就出現了轉型。一方面,公司化小農戶雇傭勞動力存在代理問題,使得生產效率較低、管理冗雜、成本較高,依靠企業力量轉型為“合同化小農戶”。另一方面,因公司化小農戶得以直接應對市場,相互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不利于區域品牌文化、農產品質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統等建設,造成核心競爭力弱,市場占有份額小,通過專業合作社創建區域品牌的方式吸引小農戶進行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是公司化小農戶轉型的契機,因此轉型為“合作化小農戶”。
四、結論
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議題,其主要目的是擴大經營規模、增加資本投入和延長產業鏈條,而通過土地流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解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各種形式的小農戶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單元成為主要解決方案:鼓勵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農戶,與農業產業組織深度融合進而提升競爭力,使小農戶從自給自足的生產導向轉變為市場化引導的企業行為。農業產業組織作為提升小農戶競爭力的有效載體,有利于整合農業知識、信息及文化資源,有利于與其他產業進行異業聯盟,從而使農業由以往的第一產業轉型為第二、三產業,建立高度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順利解決農業“由誰來種”、“種什么”、“怎么種”和“賣給誰”四個大的困惑問題。當前小農戶產業化發展的缺失使得后續競爭力羸弱,我們提出通過構建農業產業集群關系促進小農戶轉型升級,形成分別以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小農戶為核心的產業組織,即合同化小農戶產業集群+農業企業、合作化小農戶產業集群+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公司化小農戶產業集群+超市/農貿批發市場三種模式,并由組織的核心來解決信息管理系統、區域品牌文化和農產品質量控制方面的缺失,有效提升小農戶核心競爭力。在對三種產業組織模式的內部結構、主體功能、優勢劣勢以及轉型動因的分析后,我們得出三種形式的小農戶與產業組織并非相互替代關系,而是相互依托互補,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變且共同生存,各地市的小農戶應根據不同的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產業組織模式進行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以求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霍雨佳,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濟》2018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