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階段的判斷
我們黨的歷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曾經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做過四次重大的判斷。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新業態、新機制不斷涌現。新時代的三農工作發生了帶有根本性的重大變化,取得了具有歷史性、開創性、全局性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創立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三農理論,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通過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培育和造就了億萬農民改革創新,奮力拼搏的偉大精神。三是建立健全了鄉村振興的制度性框架。四是制訂創設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體系。五是農業為國民經濟積累奠定了實現全面小康和持續發展的堅實的物質基礎。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帶有基礎性的。
當前,我們處在三農工作最好的歷史時期。農業農村進入了一個大改革、大發展、大變化的重要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已經并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發揮了基礎性、保障性的作用。體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我們從煙臺看,基層黨支部的建設明顯加強。通過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通過反腐倡廉,通過打黑除惡等等措施,基層黨的組織建設明顯加強,而且基層黨的組織在鄉村振興、兩個現代化、脫貧攻堅奔小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我國農業已連續16年豐收,連續6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較高的、比較穩定的、階段性的水平。
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三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明顯加強。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高,達到56%。而且農業信息化建設成為突出的亮點。
四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明顯增加。到農村調研的所見所聞,這一趨勢十分明顯。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經營方式、經營機制,正在轉換成新動能。
五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正在從根本上進行對城鄉二元體制的突破。
六是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力度明顯加大。現在各地在大力開展農村鄉村治理綜合整治,包括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治理,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業的綠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
七是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年末,這兩個攻堅戰將取得歷史性的勝利。
八是農村社會治理的力度明顯加強。在各地農村基層進行的掃黑除惡這一項大的斗爭非常重要,使平安鄉村、和諧鄉村、幸福鄉村的建設落到實處。
這八個“明顯”,體現了我們三農工作新階段的特色。
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
我們既要看到成績,看到我們處的歷史方位,也要看到我們面臨新的挑戰、新的問題。
一是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進一步跟上新的科技革命給農村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新變化。要求我們創新機制,深化農村改革,探索新的辦法。現在農村生產力發展很快,生產關系要深化改革才能適應。我們要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而且“統分結合”中,統在分之前。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分”得比較徹底,但“統”得不夠。當然,所說的“統”不是歸大堆、不是回到人民公社以前的“統”,而是新的機制下的“統”。我們提倡農業種植“六統一”,比如實行統一的標準,統一的管理,農田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這些措施還沒有跟上農業發展的要求,需要通過促進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如發展集體經濟)來逐步地加以完善。
二是當前農民的就業和增收,面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速下行帶來的壓力。現在城市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在降低、就業領域在收窄,外出就業的增速在減緩,農民收入的增幅也在放緩。搞家庭經營的農戶,他們的收入的渠道和增長率,也受到了種種制約。
三是農村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現在我們的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家庭,與其成員的很大一部分處在長期分離狀態。好多集體經濟的組織成員在城里打工,還有一些黨員也在城里打工,留在鄉村的家庭成員多半是老人和兒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亟待建立健全新的領導方式、新的活動方式和新的管理方式。
四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我國農村已轉移出2.88億勞動力,多半是青壯年。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的社會,而在農村地區是深度老齡化。我國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和壓力在向農村轉移,因為農村離開農村的青壯年很多人不愿意回到農村去。所以,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農村的性別比失調也比城市明顯,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是農村的人才制約日益顯現。我們搞城鄉現代化,鄉村人才在哪里?未來誰來種地、誰來振興鄉村的問題擺在面前,是迫于眉睫的問題。
六是多數地方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在原料生產階段。多年來,我們強調農村要搞產業化、搞產業集群,但現在實際上還是有產品沒有產業,有產業沒有產業化,有產業化沒有產業集群。這樣,農業的比較效益、農業的產業發展就受到制約。
最后,以美國霸凌、破規、退群為特征的惡性貿易摩擦,給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壓力也在加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我相信,中央會有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來推進三農工作的發展。
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政策體系,出臺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來穩農業、促振興。
未來在三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政策的取向,我認為主要是調控“四個拉大”。
(1)調控農產品、工業品價格差拉大。現在很多地方農村土地撂荒或退租,原因就是農產品價格低,和工業產品價格差在拉大。種糧收益低,農民沒有積極性。有的地方農民說“三斤稻谷買不了一條中華煙,一斤玉米買不了一瓶礦泉水”。要用政策來調動地方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要解決工農產品比價不合理的問題,要理順農產品的價格機制,這是一個問題。要看到,中國的農業始終是弱質產業,農業成本高、效率低,這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中國糧食的增產路線和美國糧食增產路線截然不同,美國糧食增產只需擴大播種面積,我國增產糧食要靠大量投入,靠投入現代農業技術要素來提高單產。這樣我國糧食的成本和價格沒有競爭力,農民收入自然就降低。
(2)調控務農收入和務工收入差距拉大。為什么農民都去打工?他在城里打工兩個月的工資,抵上在農村干一年。現在我們的一些糧食主產區包括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出、人口負增長,需要通過政策來調控。
(3)調控基本農田、承包田和農村建設用地之間、農用和非農用地之間收益的差距。一塊地種糧,一畝玉米年收入不過幾百元,遠低于工業用地的租金收入。這個差距就造成了農村耕地和基本農田流失的一個動因。
(4)調控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的拉大。這些年城市經濟發展很快,公共服務的便利性隨著信息化的進展不斷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在農村,特別是很多貧困地區、山區和邊遠地區,公共服務還沒跟上。現在農村里包括縣城的人都往外走,縣城的科局長都到地級市住,地級市的領導都到省會城市住,農民工都往大中城市走。現在在特大城市郊區的居民中,農民工占60%;在長三角發達地區,沒有戶籍的人是有戶籍的人的3倍;在中等地區,沒有戶籍的人是有戶籍的人的2倍。我們從人口結構和流向就看出,收入的差距和服務的差距,是造成流動的一個重要動因。所以我們要圍繞這個差距的擴大,制訂政策,進行調控,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建議:深入推進城鄉融合,從根本上來破除城鄉的二元結構體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城鄉關系和工農關系。
當務之急是要推進五個方面融合:一是促進新型城市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融合。以往的新型城市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兩張皮,各搞各的規劃、各搞各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幾個規劃統籌合一,在資源配置上融合優化,在工作上有機地安排部署、把兩方面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提高效率,節約資源,提高質量,加快步伐。二是促進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特別是要把大中城市和小城市的資源要素向農村輻射,進入一二三產業。三是促進產業城鎮和鄉村的融合。四是促進城鄉市場和國內外市場的融合。五是促進城鄉居民權益的融合,我們正在逐步放開戶籍制度,但城鄉居民在就業、醫保、教育、養老方面的待遇的差別、二元結構留下的弊端還沒有完全消除。
第三個建議:大力推進農村系統化、集成化的改革。
我們農村改革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深化改革會議、包括最近召開的深改會上強調,改革要提速、要擴面、要集成。
我的理解,過去我們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別是改革初期,農村改革極大地推進了城市的改革。但是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改革往往是行業性的、單向性的改革。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我們現在農村的改革一定要系統化、集成化。
(1)農村各項改革內部的縱向集成。比如堅持基本經營制度,農地的三權分置、宅基地的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產品流動體系改革等,過去各搞各的,雖然這些改革都有成效,但是往往改革的效益被互相抵消。現在要把它系統起來,統籌起來,集成起來。
(2)農村改革外部的橫向集成改革。推進農村改革效益外部改革的配合,主要包括農村戶籍制度、基本養老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制度、農村金融保險制度、財政支農制度、稅收制度等等,要和農村的各項改革相融合、相配套。這樣才能夠起到農村改革的乘數效應和疊加效應。
第四個建議: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的發展質量,推進轉型升級。
(1)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產銷平衡區糧食自給率總體處于下降通道,其中九個省份已大幅下滑,這一趨勢將嚴重削弱我國糧食區域供需平衡的能力,加重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我曾經講到,優化農業結構上,要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強化糧食功能區,要防止糧食功能區弱化,防止糧食大省滑向糧食小省,防止糧食調出省滑向糧食調入省,防止糧食少量調入省滑向糧食大量調入省,防止糧食平衡省滑向糧食主銷省。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的功能不減弱,基礎不動搖,才能夠實現把飯碗牢牢地端到自己的手里。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2)優化畜牧業結構,特別是要加大對動物防疫的控制。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使豬肉供給短缺(當然還有其它的因素),警示我們要加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優化畜牧業的結構。
(3)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各地都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像煙臺的主導產業是蘋果,棲霞蘋果是當年農業部推動的海峽兩岸農業試驗區的一個成果。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新型產業,比如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態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加工產業、休閑產業、體驗產業,一定要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產業發展起來了,產業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才能提高,集體經濟才能增加收入。
河北有一個黃杏之鄉,黃杏成熟后產量很高,而且質量非常好,又大又黃又甜。但是,黃杏成熟后掛在樹上只有一周的時間,如果來不及摘,就會落地腐爛,還會影響環境、傳播病蟲害。這個鄉就利用每年春天杏花盛開的兩周時間搞了一個“杏花游”,前來的游客很多,這一項旅游收入比賣黃杏的收入還要高。
還有像盤錦水稻產區,水稻田一片綠色也很漂亮。但他們選出一片地種五彩稻,色彩斑斕,稻田里呈現各種圖案,變成了花園。果園變成了公園。到了國慶、中秋黃金周,前來參觀的游客,所帶來的旅游收入,都提高了農業的效益。所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空間。
(4)優化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優化農村的人才結構,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同時也要支持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提高工商企業、民營經濟企業在新型經營主體當中所發揮的作用。
(5)最后,村落結構也要隨著農業區域布局的調整進行適當的調整。
具有 2500 多年的湖州桑基魚塘系統
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第五個建議: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擴大、培育、創新農村的消費需求。
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需要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消費需求。其中,農村的消費需求是大體量的需求,是一個寶貴的經濟資源。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農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資源的需求在加大,消費需求在增長。而且我們的農村的消費需求是一種重要的、獨有的,別國不可比擬的經濟資源,也是一種優勢和競爭力。這個巨大的消費需求是任何貿易戰都無法抵消和戰勝的力量。我們要大力培育和創新農村的消費需求,主要體現在十個方面:一個是現代農業技術和智能裝備發展的新需求;二是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新需求;三是現代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需求;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新需求;五是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的新需求;六是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新需求;七是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新需求;八是農村居民生活設施改造及建設的新需求;九是農村山水田林湖草綜合治理的新需求;十是農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新需求。
這些新需求既有傳統需求的提升,又有一些新型的消費需求。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家農村的消費需求,基礎堅實、領域廣泛、種類繁多、規模龐大、勢頭強勁,我們把它挖掘、開發出來,就會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應對美國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導刊2020年第Z1期(原標題:推進系統性改革,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