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吳建新:簡氏兩譜中的鄉村社會史料

[ 作者:吳建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27 錄入:12 ]

內容提要:介紹了簡朝亮所撰《粵東簡氏大同譜》和《順德簡岸簡氏家譜》中的鄉村社會史料,敘述了兩譜中所反映的順德簡岸的鄉約制度和宗族制度結合的情況,清代簡岸各姓結合的宗族地域聯盟以及鄉村自治情況,并介紹了《粵東簡氏大同譜》所記載的廣東各地簡姓地方精英在鄉村社會中所起的作用。簡朝亮所撰兩譜是廣東現存譜牒中的佳作,不僅保留了珍貴的鄉村社會史料,而且對研究簡朝亮的社會文化思想也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簡朝亮;簡氏兩譜;鄉村社會史料

簡氏兩譜是指簡朝亮編撰的《粵東簡氏大同譜》(以下簡稱《大同譜》)和《順德簡岸簡氏家譜》(以下簡稱《簡岸譜》,同稱時作“簡氏兩譜”)。簡朝亮這兩本譜明顯受到乃師朱九江所撰《南海九江朱氏族譜》體例的影響。如簡氏兩譜與《九江朱氏族譜》都有“家傳譜·世傳”(即人物譜)、“墳塋譜”、“雜錄譜”等。人物譜和雜錄譜在譜牒的撰寫體例中都較為少見,而譜牒中的這些部分往往保存了豐富的鄉土史料。所以簡氏兩譜不僅對研究簡朝亮的學術文化思想有重要價值,而且兩譜保存的鄉土史料對研究清代廣東鄉村社會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本文談的是后者。

一、清代鄉約制度與宗族制度的結合

明清鄉約制度的演變是鄉村社會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鄉約這一基層組織,到了清代如何與宗族制度結合,成為封建社會組織的一個細胞,值得注意?!逗啺蹲V》提供了清代簡岸鄉約的情況:

“鄉約:鄉約以約法而名。政書蓋謂之鄉約所也。自我祖開鄉以來有之。宋朱子修藍田呂氏鄉約之法,義如古黨正焉。我鄉亦例然也。我鄉之制,合五分約而為一總,約以分約,節在公之繁,以總約去謀私之弊,于事皆宜。五分約者,簡姓居二,鄭族居一,李族居一,張關甘三族居一也。一總約者昔寓三忠廟,而會六姓。今寓簡氏祖祠也。嘉慶十八年邑令李公鐵橋命諸鄉添設鄉約正,皆貳之,欲其互相察也。故我鄉約亦總亦分焉。鄉人嘗買鄉之東南銀塘地,定為鄉約所,同治八年醵會數千金,將筑之,司會金者不謹而無成。今其地宜謀筑也,好義者其可怠乎。鄉有保良會田二十七畝五分,約均其田租協應公用。同治十二年以堤事侵蝕,當事籌抵之,將鬻田。朝亮貽書爭之,乃不敢鬻?!盵1]

簡岸鄉約有總約,下有分約,大姓的簡氏分為兩約,大姓鄭、李各一約,小姓張、關、甘三族合為一約。鄉約所原在三忠廟,是六姓聚集議事的地方。后來簡氏祖祠為總約所在地。在鄉約制度和宗族制度結合的情況下,各宗族組成了一個地域聯盟。鄉約有公共財產,受到公眾監督。同治十二年因為筑堤出現虧損,主持鄉約者企圖賣了鄉約所的田產抵補,受到簡朝亮的責難而止。關于這一事件在《大同譜》中也有提到:“同治以來鄉堤蝕款,當事竟以鄉田質期十七年而酬金不給,乃盡由祖祠給之,祖祠當事又別數百金入,且以祭田操券矣。子長公、承裕公、承達公、孫達公(略)等與族群議,起而救之”。[2]

但《簡岸譜》稱關于簡岸鄉約的起始,自“我祖開鄉以來有之”,尚待考究。因為清代“順德諸鄉公約之設,為他縣所無”,[3]此處所言“公約”,指的是清代鄉約而非晚清的“護沙公約”。嘉慶5年,沈權衡為順德知縣,“嚴行保甲,使鄉各擇適中地,建舍宇,曰公約,煙村若干戶以上設一人長之,曰保正。先選于縉紳而后及年老有德望者,以其姓字呈之官,附以結狀,訪查果不謬,則木鐫某鄉某族戳記給之,得執以入約司鄉事?!编l事是指防匪、防賊、調解民事糾紛、訓誡不良行為?!爸两駭凳戟q有存者”[4]。明清的鄉約組織時興時廢,賴于地方官員對此重視與否。嘉慶5年沈權衡行保甲和鄉約,《簡岸譜》稱嘉慶十八年順德令李鐵橋又“命諸鄉添設鄉約正”,地方官的重視顯然加強了這一基層組織的延續性。但到了咸豐年間,“已有江河日下之嘆矣”[5]。雖然鄉約在各地的實行情況各有不同,但是在簡岸卻很有效地實行。同治五年,簡岸與槎涌、綠洲三鄉共同商議聯圍時,向給官府的呈文中的人士中有“鄭、黎、簡、李等姓士紳及鄉約正、耆老等人”[6]。這說明槎涌、綠洲也有鄉約。當然鄉約和宗族結合的情況在珠三角很多地方都有。如民國新會《潮蓮鄉志》卷之二《鄉約》記載新會潮蓮鄉的鄉約還起始于康熙年間,“在海邊洪圣廟側。為潮蓮各姓公共議事之所。”。番禺縣沙墟等十三鄉的宗族在乾隆24年的鄉約共同設立鄉祠,其功能是“供奉圣諭,歲時集耆老子弟講明而約束之,導以親親敬長,誡以蕩檢逾閑,共樂升平,無捍法網?!盵7]

清代廣東各地的鄉約制度分布如何,興廢如何,和宗族制度結合的程度如何,在鄉村社會中起的作用是一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逗啺蹲V》給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個案。

二、宗族自治與鄉村公共事務

馮爾康教授在《清代宗族、村落與自治問題——明清時代的歷史特點及其走向》一文中,對宗族的族內自我管理、宗族參與村落建設、宗族、村落與社區生活的協調關系、宗族自我管理與國家政權的讓渡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認為宗族雖然不是近代意義上的自治團體,但是它具有自治性。而且宗族的自治性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8]從《簡岸譜》所載史料,可以看到,簡岸各姓通過協商達成了鄉村社會的自治行動。如簡岸鄉各姓達成的“葬地永禁”,就是排除本鄉之外的姓氏入侵的規條:

“族葬,禮也。然則里宅墳墓豈相亂乎?此陰陽分宅術家猶辯焉。而望氣者亦忌陰兇積死之氣也。今議永遠禁條開列于后,俾各嚴族禁,世世子孫逢吉。

一,村北海旁一帶地段及各姓四隅地可自為葬地者,不得賣與外鄉,亦不得賣與外姓。

一,凡地之逼近街里居宅者不得賣為葬地。雖地之主人亦不得自葬。其地之主人極貧不能自葬者議給銀別葬,由親屬到領。

一,敢有違禁賣地及私葬者議罰銀永遠出族,其極貧無可罰者,移親及疏追出罰銀,葬地者責令即遷,決無寬貸。

光緒十年十月朔日南北約、三坊約永遠公禁”[9]

這一契約規定了陰宅和陽宅分開,各宗族葬地嚴禁外鄉外姓侵葬,也嚴禁賣與外鄉外族,并且制定嚴厲的罰約。它雖然制約了鄉村財產的流動性,從而保持了鄉村社會的封閉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多姓聚居的鄉村社會的內在穩定性。在這一基礎上,鄉村公共事務可以在宗族內部和鄉村不同宗族之間有效地展開。

禁賭:晚清廣東賭風大盛,是鄉村社會的痼疾。宗族是社會上禁賭的重要力量。光緒7年簡岸簡氏光裕堂紳耆制定了嚴厲的禁賭公約,“如有敢犯賭者,拆屋出族,稟官治罪。如里保練丁緩巡竄弊,加等治罪?!焙喪线€和小姓張關甘三坊約合禁。簡朝亮居母喪時亦向鄉人申明禁約。[10]

植樹:在珠三角的水鄉,往往將水松作為風水樹,光緒16年簡氏宗族的居住地大量栽植水松,簡朝亮也積極參與:

“種松公議:我族內一帶滴底由光裕堂購地,或由各房讓地。今議將涌邊種松,統為公益,永為光裕堂蒸嘗之用。除各房當日所讓地,原有近涌種松外,今該房不得另行侵種,各家私業均永遠禁侵種。如惠圃房朝亮自筑讀書堂,愿自捐買松壹百株種于近界涌邊環繞讀書堂,日后收成即永歸光裕堂蒸嘗之用。從此推廣設法將涌邊皆種松。庶幾其公益日大矣?!盵10]

修路:如“嘉慶二年丁巳本鄉李姓欲砌從西往東石路,橫排二尺五寸,以利行人。惟北邊路地與簡姓南田祖岳山東山祖稅地相交,如兩鉤股大小連形。于是乎協商合約,李姓出石砌路,簡姓出地湊成,共為二姓通衢,永不更變”,還規定了路的規格,不能越界。[11]即使是在跨宗族和跨鄉的修路,也可以通過協商來進行:“祿洲自水邊埠頭過簡岸,有泥路長三百八十余丈。其始簡光裕堂筑之,其后祿洲再筑之,路底五尺,路面三尺四寸,路底所壓田,簡光裕堂十居七八,各鄉各姓十居二三。惟風雨則泥路難行也。清道光十五年乙未以泥路砌石。莘村鄉李以時捐白金二百五十兩,簡光裕堂捐五十兩,祿洲捐三百兩。于是乎利濟行人矣?!盵12]。

輪渡:簡岸鄉與祿洲鄉中間隔一條河,靠農艇渡河,“簡光裕堂與祿洲共議,所司其出費入資,皆彼此均也。如各店貨艇趁北滘墟者不得順搭人客往來以奪農艇。此皆踐合約焉?!盵13]

但是鄉村的自治,也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如在簡岸過北滘間有桂林堡七鄉渡,屬于義渡:“清雍正十一年置田十畝,給渡夫工食。十三年巡撫批準將此渡餉銀七錢撥歸新承各渡攤納,行令勒石示禁。石藏北滘大廟,杜里豪侵毀。”[14]國家政權的介入,保證了鄉村公共財產不被侵奪。

在珠三角沙田區中,由于田多人少,又遠離民田區聚落,收成時節防盜割是一大問題。在歷史上形成的禾埠制就是民間的應對策略:“俗當秋成,守田之人,畝醵谷一斗,失亦責償,人多爭守”[15]?!逗啺蹲V》在引用了這段記載后云:“蓋我族所主禾埠,即其舊例也。(原按語:‘醵即合收也。禾埠當有圖,待履勘以附’。)”[16]禾埠的圖當是根據田主所有的沙田四至所繪,以此規定沙夫守田的范圍。與禾埠制相聯系的還有鴨埠制,《簡岸譜》對此也有記載:“畜鴨者求食田間,畫地而至名曰鴨埠。畜鴨者歲輸所議錢于埠主。我族懷璣房管事者司焉。(原按語:‘明洪武時畜鴨者有埠,而埠有主以馭之,畫地為圖選有恒產為之,則稻田皆無害矣?!盵17]鴨埠制與宗族的關系,日本學者亦有論述。稻田養鴨是珠三角農業史上一項重要的生態農業技術,但從鄉村社會史的角度看,這一技術的實行卻與民間自我管理習俗的形成有關。明代沙田區中放養鴨者與沙田所有者之間曾發生激烈的斗爭,以致明朝政府要禁止在沙田中放養鴨群。但是沙田中有收割之后遺穗的巨大利益,沙田區有蟛蜞為害也需要放鴨除害,禁止在沙田中放鴨不利于實行這一技術。鴨埠制在清代實行,卻不見有被禁的情況,這與宗族制盛行之后,加強了宗族對沙田禾埠、鴨埠的自我管理有關。

宗族與水利建設的關系,是清代水利社會史的重要問題?!逗啺蹲V》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個案。晚清時期由于珠三角水利形勢惡化,南海、順德各鄉紛紛自建鄉圍,鄉圍又聯成大圍。這是鄉村社會中水利社區的重構過程,需要鄉村中各種力量的互動和協商才能成功。

同治五年,槎涌、簡岸、綠洲三鄉各姓達成協議建筑鄉圍,其起因是“槎涌、簡岸、綠洲三鄉,地勢低洼,四面非基塘即系水田,每遇西北兩江潦水漲發,所有廬舍、?;~塘田禾均遭淹害,慘不可言。”于是三鄉鄭、黎、簡、李等姓士紳及鄉約正、耆老等人,由槎涌鄉候補詹士府主簿鄭士標出面向官府請求批準。為此順德縣令發布了一個告示。這個告示就刊于順德簡岸簡氏家譜卷5,雜錄譜。從這個告示看,基圍的規模也不小,“基身約長四千余丈,分建大小石竇十個以資宣泄”,基圍捍護的基塘稅業為20頃。建成之后的歲修歸各鄉負責??h令以基圍“無有礙水道”批準建筑。當時三鄉已經將筑堤的章程擬好,資金來源于“圍內稅業按畝派收”,每畝先派抽銀四兩。在銀兩未能籌足之前,“向銀號生揭,每月息銀二分”,一邊迅速動工。如果業戶“欠圍底銀兩者亦收回息銀二分”,分三年內繳清,在三年內仍未繳清的,必須每年到“三年內俱要到公所領取禾票方能收割”?!肮奔礊槿l士紳組成的“修圍公所”,擁有較大的權力,為了防止在修圍時“一二頑梗之輩恃強掯阻,抗交派抽銀兩,或不許就近取泥,或工人間有因工誤傷及打架偷竊意外等弊”,這個公所組成前先要求縣令發布告示,以增強其權威性,如有滋事阻撓者即“拘案究懲”。

這個工程卻因為鄭氏宗族的反悔而未能如期開工。本來,在議定章程時,各姓以鄭氏舊建有小圍,不再向其按畝派銀,只是“公議令其捐銀加筑高闊,鄭姓亦已樂從?!钡逗啺蹲V》的按語稱:

“鄭氏私立石界,非起止之實也。又示:不云圍外有圍,而實云圍內有小圍。又示:不但云俾搭小圍而實云俾搭圍,直接龍涌鄉圍。今地勢圍形與初筑無異,可履勘而察其實也。光緒時爭訟八年,圍經四勘,終以賄斷失實貽害三鄉,而簡岸鄉之害獨瀕海危險,如地名墨硯口者其害尤大。”[18]關于此事,民國《順德縣志》也有記載:“鄭姓吝出修費,忽而反悔,欲令大圍坼開另筑,互訟多年”[19]。

這就是說,聯圍對鄭姓并無多大好處,為了不出修費,鄭氏私立石界,改變了原三鄉聯圍的依據。為此三鄉各姓與鄭姓訴訟多年,入民國仍未能決。這個個案說明,在清代珠三角聯圍的過程中,宗族是一基本的水利單位。聯圍過程是生態環境的變遷過程,也是鄉村社會中各種力量互動和角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各水利單位的利益邊界重新組合,顯示了鄉村社會里高度的自治性,官府只是協調的腳色。當協調不成時,就訴諸法律。但是社區內宗族力量不平衡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械斗,或者強勢的宗族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和勢力,使弱勢者處于從屬地位。如光緒《四會縣志》編四《水利志?圍基》就提到當地的豐樂圍“業戶多系高要蓮塘村人,追繳(水利規費)尤難。全賴該村公正紳士愷切曉諭,勢力又足以壓服。”這說明在珠三角水利社會史的研究中,宗族的因素很值得注意。

三、《粵東簡氏大同譜》中所見清代地方精英

以往國外的學者多用“紳士社會”的模式來分析在基層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鄉族地主勢力。近年這一分析模式受到日益漸多的批評,因為這一概念并不能涵蓋在鄉村社會占有權力資源的社會領導階層。有學者傾向于用“地方精英”的概念指稱這一階層,又同時以教育、法權、經濟地位來對這一階層進行劃分[20]。在清代鄉村社會史的研究中,以地方精英代替士紳階層更能清晰地描述地方精英群體對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而在這一研究中,對精英群體進行分層研究,也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反映不同社會層次的精英在地方社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因為清代地方精英扮演的角色是多樣性的,正如張之洞所說:“粵省……各屬紳士中廉正持躬,慷慨好義,足為鄉閭矜式者指不勝屈,而鄉曲之間,倚勢牟利,魚肉良懦,顯干法紀者亦往往而有。”[21]《粵東簡氏大同譜》中《家傳譜》中的人物傳,為研究對地方社會有經濟文化發展作出貢獻的地方精英提供了一些史料。[22]

衡量地方精英的標準之一,首先是看他在地方社會的財富地位。地方精英除了通過科舉、仕宦的途徑致富以外,經商、務農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康熙《順德縣志》卷一《圖經》中稱:桂林堡“簡岸多商,乾滘多農,詩書者迭出其中,俗皆勤儉。”在珠三角的譜牒中往往將士農工商并列,只要通過其中一個途徑致富的人都會在地方上得到尊重。珠三角這些商品經濟特別繁榮,由于根據市場安排生產,農業一樣能夠獲得可觀的利潤,從而達到以商促農,以農致富的目的。清代譜牒中不乏諸如“善克家”、“以勤儉起家”、“辛勤耕作,遂以致富”的記載,固然不免有譜牒撰寫人的夸飾,而不少致富者的確有一段艱辛的創業史而達到成功,也是可以肯定的?!痘洊|簡氏大同譜》記載了各地務農致富的簡姓人物,證實了這一情況的存在。如對簡岸系始遷祖慕南公的記載:慕南公原居番禺韋涌,宋淳熙二年遷南海鴉頭岸,改地名簡岸,“以斯鄉瀕海岸大利農桑,其地足以育子孫。蓋始遷時相土之識迄而深矣。自是奕世蕃昌,惟養惟教,惟農惟士,積而成鄉土,人文重望,皆祖德之遺也?!蕴镩g而務農者之子孫以是興焉?!闭f明簡岸系子孫秉承了祖先慕南公的遺訓,將原為瀕海的沙坦開辟為農業發達的?;~塘,同時也經過商業活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此外還有華坑系五世登嶺公,“為人靜逸,有力田能,自立之志,布衣在野,墾蕪田而升科則者,日辟不懈,分添戶甲圖籍,為鹿步司小徑鄉田,長久善策”,其子孫“墾辟田籍,勤勞與登嶺公同”。橫江系十二世寅所公、寅剛公,均為明末清初人,“營生數載,積有余資,置田數十畝。”原只是寄在高村圖甲內的子戶,在稅收中遭受加收規費,飽受盤剝。后來在康熙57年另立戶,官給照納稅,“凡有寄稅征米在別圖甲者,許呈明撥戶歸宗”,“至今賴之”,說明了宗族在田地擴張、人口增殖基礎上的發展。順德簡氏多從事蠶桑業,其中不乏業有專長者。龍江系十五世瑞唐公,道咸間人,經營基塘種養業非常出色:“為豳風蠶桑,佐以范蠡養魚經,常言地廣能聚族,與弟華仕同購東塘地,與從弟豪仕等同購西塘地以豫族居?!焙啺断凳镭Ц扒跇銟渖#美限r遺法以飼,六蠶皆宜。鄉人稱其桑園曰丕庚園。”

清代的地方精英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之后,就通過積極參與地方事務來提高自身的聲望。這類事務多為水利建設、捐助賑濟等。在水利建設方面,簡姓人物有不少佼佼者。如明代萬歷年間南海人簡巽宇,宗族所在地在南海羅格圍內,“村舍四面環海,每逢夏時水溢,輒有潰決之虞。里人筑圩堤設雙竇以御西北二流之沖,故田禾賴以無恙。日久傾頑,橫流泛溢,盡八百余頃之膏腴,而汩沒于急浪奔濤之內。里人束手無策。公集十三鄉父老,設費二千余金,請于都憲而重新之。旦夕靡遑,五越月露處于竇上而后告厥成,功及今三十余載,鄉人之蒙其利者有如一日。”[23]。與簡巽宇同居于羅格圍內的湖涌系十二世更生公,也對羅格圍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湖涌鄉居羅格圍中,與紫洞鄉近,同司圍堤之北海界,而所司不專,堤事難治。順治乙酉歲堤決,隔年連三決。甲午歲公乃議司堤分甲,因糧多寡均配。孰為堤之險,孰為固者,皆分司之,俾得專責而事平。時有異議者,公請于李中丞棲鳳,卒如公議。其后遂避三決處,別筑新堤。公與宗人玉湖公、皓冰公…….等毅然而主是役也。捐資不吝,力任其成?!绷_格圍是清代南??h除桑園圍之外的一條大圍,清初始“司堤分甲”,反映了在清代宗族勢力強大之后,該堤的管理才逐步趨于完善,與桑園圍的情況似有不同。大同譜對簡巽宇、簡更生事跡的記述是研究清代珠三角堤圍史的重要史料。

其它地區的簡氏族人也善于水利建設。如新興系十六世梅峰公,嘉道間人,諸生,“宗族鄉黨樂得其一言以為信。近鄉向有陂塘灌田百頃,因水潦崩決.眾議修筑,皆以工費浩繁為慮.公獨任之.冒雨雪往來各鄉,再三設法,令頹者補,決者塞,數鄉之田始有所獲?!毙聲凳罓N然公,“康熙十八年己未修大海堤,力御水患,都人賴安?!?

清代的簡氏地方精英,在災難來臨的時候,熱心賑濟,救人于水火之中。如上述提及的南海人簡巽宇,也是一個熱心捐賑的人物。有一年大饑,“公會集族眾倡議捐賑,慨出粟石,為族人先,因遂互相樂輸,共成盛舉,族眾貧乏未有一罹餓莩之患者?!饼埥凳黎髑涔谇逯腥~隨其叔經營米業,“咸豐四年紅巾寇亂,水道氛梗,龍江鄉乏糧食,鄉先生命公赴省河運米”,歷盡艱險完成任務。龍江系十六世景唐公,嘉道間人,“以商業成家,能孝友睦,族多恤焉……道光間西潦洊至,桑園堤輒決,里中被水,不數時而漲數尺,頻見受災。公必親煮粥,泛小舟沿災戶施賑,遇病者施藥,樂施不倦?!彼臅凳氖蕾|文公,“光緒二十八年壬寅豐樂堤決,逾年癸卯米價高翔,公捐米旋鄉平糶。自二月至于五月,鄉人以安。從子汝森字嚴廷,桂文公子行恤成家風。民國甲寅豐樂堤決,逾年乙卯大水,為粵東所未有之災,諸堤決者眾。于是豐樂堤又決,田宅飄沒,鄉人饑而無所棲。從子賑米雇舟以拯鄉人,幸同再造?!?

一些簡氏族人以變革地方風俗為己任。小洲系十五世頡云公,乾隆嘉慶間人,有科舉功名,“父遺產萬金……公辛勤善籌積至十萬…….有鄉惡五人……擒其最悍者一人,鳴官置之…….鄉族以安。其鄉聯二十四鄉名曰‘彬社’,鄉俗之女,其陋習歸寧不返,如急之則歸死夫家,其女家誣訟,坐此受累者眾矣。公率‘彬社’同人以鄉陋習聯告有司勒石示禁。俾誣訟不行,陋習遂革。”這段記載說明,不落夫家的風俗不局限于順德,番禺部分地區也有此俗,而地方精英組成的‘彬社’對革除這一風俗起了作用。新會系十六世燦然公,除了對家鄉的水利建設有貢獻之外,捐錢修宗祠與禁賭,都十分得力,還大力倡導保護家鄉的生態環境:“鄉后山樹木則禁妄伐焉,嚴止為非,鄉人向義”。

小洲系十八世瑋鄉公,咸、同、光時人,仕宦歸家后則以排解鄉村糾紛出名,曾經一度調解番禺小洲鄉和土華鄉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械斗:“適公小洲鄉與其鄰土華鄉久訟,將械斗。公言于李邑令曰:‘久訟之由,此取涌泥,彼以為取田泥,今考其涌小洲水也.邑志:小洲水合于白鵝潭,是官涌也;在官涌取泥,是田泥也。今久訟不判,勢成械斗。豈不為兩鄉十萬生靈惜乎?’邑令得公說,判之。兩鄉耕農復業,爭者皆平?!苯暝趶V州海珠區土華村發現一通光緒15年的碑刻,記載了番禺縣土華村梁、譚兩姓與小洲村簡姓的械斗。碑刻存廣州市海珠區土華村,譚棣華等主編《廣東碑刻集》、冼劍民等主編《廣州碑刻集》均無收入。而《大同譜》對簡瑋鄉事跡的記述,恰與這一碑刻文獻互為補充?!洞笸V》記載簡瑋鄉于光緒20年卒,他與番禺縣令的對話應在光緒15年之前。即光緒15年之前小洲鄉與土華村因為挖泥而發生糾紛的事已起多年。因為所挖河泥為商業用途,賣往蔗田中作肥料使用,雙方為此利益而起爭端。這一事件,可證上泥的經濟利益巨大,地方精英的調解只能使事件平息于一時,而不能平息于永久。

簡氏兩譜是廣東現存譜牒中的佳作。兩譜中保留的鄉土史料較為豐富,對研究清代乃至民國的廣東社會有很高的價值。同時,兩譜也有助于深入研究簡朝亮的社會文化思想。以上筆者僅粗略地介紹了簡氏兩譜中的部分鄉村社會史料,借此拋磚引玉,期待學界對此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这里有精品综合久久 | 尤物在线精品国产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