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安在線記者對話電商行業專家汪向東、葛曉濱、劉家杰、吳劉兵四位老師,針對農村電商現狀及政府在電商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進行分析解答。
對話人: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教授汪向東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教授葛曉濱
安徽皖商電子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家杰
桐城市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運營商吳劉兵
-本報記者鮑亮亮
記者:當前,農村電商平臺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有的地方要建設區域性網上交易平臺,有必要么?
葛曉濱:近年來,安徽的農村電子商務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與東部地區比,我省農村電商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各地的發展并不均衡,并沒有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獨特商業模式。
汪向東:有的地方自建網上商城,是希望能在交易上更有主動性,同時通過向其他平臺開放和關聯,建立一個本地數據載體,把數據留下來。但建平臺容易,運營起來卻非易事,難在如何讓分布各地的買家來光顧這個平臺。區域性平臺要發揮作用,必須把本地的稀缺資源整合進來,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提供其他平臺沒有的服務和更好的體驗。
劉家杰:現在國家電商進農村政策不鼓勵用中央財政資金建本地平臺和征地土建,要求各地應更多利用好現有的第三方平臺,盤活改造閑置設施。也就是說,建設區域性網上商城,不是國家政策引導鼓勵的方向,應交給市場去做。對于大部分縣域,更多應先“借船出海”,再考慮“組船”和“造船”問題。
記者:就我省而言,目前農村電商發展有哪些不足?
劉家杰:農產品上行是痛點和難點。當前大多數村級服務網點沒有充分發揮橋梁的對接服務功能,還處于代購階段。大多數農副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沒有經過QS認證、品牌商標、溯源體系等,面對國家食品安全監管和電商平臺的“門檻”,不能轉化為商品上線銷售。加之特色產品差異化小,產品設計包裝、營銷能力不強,開拓市場還存有難度。另外,縣域網商培育和集聚難、綜合服務商的缺乏,也制約著縣域電子商務的發展。
葛曉濱:由鄉鎮到村的物流“最后一公里”不暢,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瓶頸。農村居民網購范圍有限,成交數量偏小,物流點多量小,加之配送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導致配送到村成本過高。雖然在示范縣努力下,物流配送難的現象得到了部分改善,但配送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吳劉兵:互聯網人才匱乏,雖然每年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生不少,但既熟悉農村又懂電商的人太少,最缺的是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售后服務和數據分析等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電商在我省起步晚,原本沒有這樣的從業機會和崗位需求,一些本土人才也都流到東部起步較早的地區去了,這樣就陷入了沒有人才支持,無法快速發展,而發展緩慢又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的惡性循環。
記者:農村電商發展事關“三農”發展全局,是城鄉均衡發展的新引擎,政府應如何補上農村電商的發展短板?
汪向東: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電商平臺和地方服務商等多方支持。就政府而言,最關鍵的是定位,要按照政府的職責,爭取在規則制定、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生態營造上多下工夫,優化發展軟硬環境,及時協調溝通解決發展存在的問題。其他可以交給市場主體來實踐,鼓勵市場主體創新,為他們的試錯行為適當兜底。
葛曉濱:充分發揮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全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新路徑新方法,可以依托“電商產業園建設+物流配套”形式,充分發揮現有市場資源和第三方平臺作用,注重電子商務人才積聚交流,促進產業能力提升,通過規模聚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另外要做好品牌樹立,以優質特色農產品作為突破口,推動“一村一品一店”新型農村經濟業態,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劉家杰:地方政府應培育面向農村的物流等服務商企業,加強交通運輸、商貿流通、農業、供銷、郵政等各單位與電子商務、快遞等各相關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的共享銜接,進一步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基礎設施網絡,探索創新的農村物流解決方案,暢通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安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