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布局與當前中國城市布局狀況
城市布局是關于城市總體的空間形態與城市綜合效益之間的關系的理論,重點包括城市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探討優化城市的各項功能組織的效率和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各種管、線、網絡的布置,綜合提高城市建設整體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城市布局的外部形態,主要是指城市的各個功能區之間是集中連片還是分散間隔,及其在功能效益上的優劣。城市內部布局則概括了城市內部不同功能的建設用地的分布規律,對于城市建設用地的功能劃分和功能組織、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布局均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項主要任務,其中提到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城鎮化總體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中國城市化當前存在的狀況 : ——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東部一些城鎮密集地區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的城鎮化潛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盡合理,城市群內部分工協作不夠、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區人口壓力偏大,與綜合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加??;中小城市集聚產業和人口不足,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服務功能弱,這些都增加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成本。
二、城市布局模式概述
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成果《城市學總論》對世界城市布局理論進行了總結,梳理出以下幾種主要城市布局形態(前三種是當前主要城市布局模式)。
1.集中式建設布局模式
集中式建設是指城市的各主要類型的建設用地基本連接成片布置,城市的外部空間建設形態展現為一個集中緊湊的整體。這一建設布局模式是大多數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發展初期普遍具備的空間建設形式,其主要優點在于:城鄉用地界線分明,便于行政管理;市區集中成片,有利于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服務設施的集中配置;居民的居住地也與工作地相對接近,生活相對便利。
2. 分散組團式建設布局模式
分散組團式建設布局模式形成于20世紀初。針對大工業城市過度集中建設帶來的種種弊病,分散組團式建設布局模式提出,當城市集中連片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應該采取有計劃的分散建設布局。為取得必要的集約效益,該模式將城市劃分成若干組團分散建設,使分散的同時又有相對的集中。各組團之間以較大面積的生態綠地或農田相間隔,同時相互之間保持便捷的交通聯系。每個組團均應具備相對完善的市政公共服務設施,有相對突出的功能特征。分散組團式建設布局模式。
3.組群式建設布局模式
組群式建設布局模式是適應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建設發展需要而提出的,它可以看作是分散組團式建設布局模式的擴展。與分散組團式不同的是,在組群式模式中,集中的主城區與分散的城區之間不再是綜合性的中心與專門性的功能組團的關系,而是核心大城市與多個功能比較完善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的關系。它們形成一個空間上相互鄰近、功能上密切聯系的城市群,并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共同構成一個城市經濟的增長極。
4.同心圓模式
同心圓模式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伯吉斯(E. W. Burgess)于1925年提出的。伯吉斯認為,以市中心為圓點,城市內部一般因不同功能特點,而形成同心圓狀的環帶圈層結構,他將此抽象歸納為由圓點依次向外的中央商務區、過渡帶、工人家庭帶、高級居住帶、通勤者居住帶5個同心細帶。
5.扇形模式
扇形模式可以看作是對同心圓模式的修正與擴充,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霍伊特(H. Hoyt)于1936年提出的?;粢撂卦谘芯苛吮泵?span>142座城市的內部結構后認為,城市的建設通常自中心向外沿著主要的對外交通線路與阻力最低的方向放射狀發展,形成自中心向外的扇形土地利用地帶,各地帶具有不同的主導功能。
6.多核模式
多核模式是由美國城市地理學家哈里斯(C. D. Haris)和烏爾曼(E. L. Ullman)于1945年共同提出的。他們認為,現代城市并非僅具備一個中心,而是具有主副兩個或多個中心,特大城市還具有相對獨立的離城市中心,呈現為多核心的內部結構。
三、城市布局模式分析
集中式布局:關鍵在于科學地進行城市各項功能的組織與協調。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水平下,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內部組織是決定集中建設效益的第一因素。否則,即使集中規模并不太高,也會造成城市功能的雜亂無章和城市用地的無序蔓延。采用集中式建設布局模式時,在城市建設規劃上,要注意近期與遠期的關系,保持城市建設足夠的彈性;在城市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上,近期項目集中緊湊建設的同時,應為關系城市未來發展的遠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保留必要的用地,以保證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回旋余地。
分散組團式建設布局:這布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果,但其弱點或難點在于如何滿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相應的規模效益。分散組團的格局通常需要設置兩套以上的供水、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系統,需要相應的建設用地。中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緊張,對于這一模式的選用更要慎重,必須作充分的比較分析。一般地說,只有當城市的規模擴展到百萬人口以上,或者因山地、河流、地質構造等因素的影響限制,才考慮采用分散組團模式。
組群式建設布局:組群式建設布局模式,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城市建設工作者有意識地運用于對特大城市建設布局的規劃控制上。通過對特大城市周邊地區城鎮群體進行統一的功能組織和協調,使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共同構成一個城市功能整體(亦稱為城市群、都市圈等),可以在滿足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優勢區位集中的客觀要求的同時,較好地避免過度的城市膨脹和蔓延帶來的弊端。
今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出爐,這次《草案》提及的城市群數量將達到19個。各個城市群之間和城市內部應該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地理環境、人口分布,結合中央城鎮化會議精神能動的運用城市布局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城市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