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日益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帶動力,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勢頭良好,園區數量規模擴大,區域特色明顯,聚集效應顯著,帶動能力增強。但是,布局不盡合理、政策落實不到位、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園區與原料基地和物流營銷銜接不夠,這些問題依然存在并愈加凸顯,制約著產業集聚發展。
今后一個時期,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產業集群轉變,更加注重改革創新、質量安全、資源環境和集約發展,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組織管理等體系,培育一大批融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和營銷網絡“三位一體”、有機銜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科學編制規劃,優化結構布局。一方面,結合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布局規劃,對農產品加工業整體以及加工園區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另一方面,引導產業向重點功能區和產業園區集聚。園區建設布局在農產品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區域,特別是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相對集中、并有充足發展空間的區域,明確功能定位。
搭建公共平臺,提供優質服務。堅持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行業的原則,搭建融資擔保、檢驗檢測、倉儲物流以及勞動用工、出口代理等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健全科學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便民服務“窗口”,提供政策、咨詢、信息、人才、融資、技術對接等公共服務。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后期運營管理,為投資興業者營造優質、便捷、高效的投資環境。支持企業爭創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建設自主創新技術研發和檢測機構,構建可追溯制度和標準化生產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將信譽和品質凝結成品牌。
完善扶持政策,強化條件建設。推動現行農產品加工業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形成以財政補貼補助為導向、以稅收減免為杠桿、以金融支持為主體的政策扶持體系。積極研究“新常態”下,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及加工園區建設的新政策、新舉措,不斷改進指導方式、推進方式、支持方式和評價方式,創新農業補貼、投資、加工、科技、金融政策,充分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降低融資門檻,擴大抵押物范圍,統籌解決用地問題,初加工用地和價格按農用地辦理,減輕企業負擔,形成強有力的政策勢差。支持現有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完善園區功能,突出園區特色,強化產業分工,吸引優秀企業向加工園區集聚。營造落實政策的輿論環境。
推動聚集發展,培育產業聯盟。定位好園區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合理設置入園門檻,吸納產業關聯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業和有市場、有潛力的成長型企業,實現產業鏈條式拓展,強化不同類型企業和組織間的利益聯結,把園區作為企業間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有效載體。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打造農產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銷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發展直銷直供、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營銷、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等新型流通業態,創新商業模式。通過研究開發、品牌聯盟、市場共享、資本聯盟、銷售同盟及供求同盟等方式,以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專業化分工和價值鏈合理分配為基礎,建立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打造產業戰略同盟。
促進開放合作,推進融合發展。圍繞資源稟賦和園區定位,通過招商引資,借助招引企業的先進技術、工藝裝備、品牌效應及渠道優勢,實現園區和產業的迅速提升。鼓勵加工園區聯合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大力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園區建設相銜接,發展直銷直供、食品短鏈、加工體驗、中央廚房、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培育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加工新模式,促進新技術滲透融合。緊密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進“走出去”和“引進來”創新合作,提升園區國際化水平。
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樹立一批主導產業優勢明顯、有帶動能力、有科技含量、有管理水平、有品牌優勢的優秀園區典型,示范引導更多的園區健康發展。推廣和轉化一批適應發展實際、創新性可操作性強、能復制能推廣的好模式、好機制、好經驗、好做法。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04-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