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里待了十多年,江沈紅見慣了一門心思考公務員的學生,有些從大二就開始準備,有些考了三四次還在考。可是當一個畢業后在基層當公務員的學生回來告訴江沈紅“工作不開心”,問他該怎么辦時,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這時,已是湖北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的江沈紅才意識到,他和許多人一樣,并不了解基層公務員在做什么,工作生活到底什么樣。
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他決定體驗一把。抓著湖北省委組織部每年都會組織博士團服務活動的機會,他安頓好在武漢的媳婦和上小學的兒子,經歷8個小時的山路顛簸,成為神農架林區文體新廣局的一名掛職副局長。
每個夜晚,對著臺破舊的聯想電腦,江沈紅將每天所見所感一字一字敲下來,總共積攢了30萬字、96篇掛職日記。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教授評價,這些日記“記錄了基層公務員現狀”。
實際上,在基層尤其是鄉鎮機關,并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公務員身份。基于體制和歷史原因,形成了不同身份的人員。說起來,就有: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員、事業單位工人、當兵轉業人員、臨時人員、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選調生等。盡管,鄉鎮機關改革說了很多年,但是能夠按照上級政策,做到位的是少而又少。
在這幾種身份里,公務員身份是最吃香的。一般是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或是新招錄的公務員。這些人屬于行政編制內人員,工資、福利、政治待遇都有很好的保障。其次,是事業單位財政開支人員,這些人的福利也有保障,但是提拔的機會不多。最差的要屬事業單位非財政開支人員,和臨時人員。盡管都在一起工作,但是待遇懸殊很大,且非財政開支人員的工資、政治待遇根本無法保障。
基于公務員身份的優越性,近些年報考鄉鎮公務員的比例也有增無減。但是,良好的待遇并沒有留住他們。盡管有服務年限限制,大部分不是通過借調方式,就是走關系調出基層,到市直機關工作。能夠踏踏實實留下來,扎根基層工作的是少而又少。占用了鄉鎮機關的編制不說,也給在職人員增加了工作負擔。
眾所周知,鄉鎮機關工作很苦很累。加班是家常便飯。以全國兩會期間為例,為了安保,筆者所在的鄉鎮,當月基本沒有休息日,而且值班也頻繁。平時也是如此。一有緊急任務,休息是不可能的。前幾年的一個雨季,一個村子發生爆炸事故,鄉里機關干部全都連夜趕到現場。這些的事例不勝枚舉。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鄉鎮機關,乃至縣市機關也不過如此。能夠在基層留下來的,大多數是資歷不深或是上了年歲的同志,還有一些是招聘的臨時人員,且離家近。這些人老實本分,踏實干工作,但是礙于不是公務員身份,無論經濟壓力,還是心理壓力,都很大。有時為了面子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在人前盡量往好里說。真是人前自卑,人后發愁。
當看到這位博士眼中的基層公務員生態時,令我想到了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工作場景。但是,他看到的并非是全部。身為基層干部中的一員,期許著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待遇,也能夠有所保障,越來越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宜春日報2016年4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