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著力做好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就是要處理好人與環境、資源的包容性發展問題,凸顯鄉村文化生態的獨特價值與魅力,打造宜居美麗鄉村。這是新時期黨和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路徑選擇,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方向,更是占全國人口近一半的農民的共同企盼。
摘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著力做好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就是要處理好人與環境、資源的包容性發展問題,凸顯鄉村文化生態的獨特價值與魅力,打造宜居美麗鄉村。這是新時期黨和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路徑選擇,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方向,更是占全國人口近一半的農民的共同企盼。
關鍵詞:京津冀 美麗鄉村 文化建設
中國是一個具有6億多鄉村居民的人口大國,要想讓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和諧美好,中國的農村也必須走向美麗和富饒。京津冀區域大約覆蓋2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容納了超過1億的常住人口,以及將近2000萬的外來人口。該區域既有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等特大城市,同時又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既有經濟發達、科技先進、生活富庶的中心城市,也有資源短缺、發展滯后、生活單調的農村地域,既是大量政治經濟文化機構和富有創新活力的科技資源的聚集地,又存在著一些發展滯后、活力欠缺的貧困帶。基于以上特征,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要打破區域內城鄉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二元格局,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就要在建設強盛文明的國家經濟圈、世界級城市群的同時,協調京津冀三地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富饒、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實現京津冀地區統一、協調發展。
文化生態建設是美麗鄉村創建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
美麗鄉村文化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強調的是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所需要的物質、精神、文化等需求為重點,同時以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為目標,這是一種與城市建設相互區別、相互獨立的建設方向。如何處理好人與環境、資源的包容性發展問題,是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京津冀地區既有全國最為著名的城市,又有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這種城鄉結合的優勢,更有利于吸取城市建設的經驗教訓,以鄉村為基本單元,以城帶鄉、城鄉結合,將鄉村文化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強調生態與人、與文化的交融與相互關系。
文化生態建設是美麗鄉村創建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下,物質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的包容與內涵,建設美麗農村,不僅僅要帶來農民物質生活上的改善,更要帶來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保留其傳統的鄉村文化遺產,彰顯出個性化的鄉村文化生態,凸顯出鄉村文化生態的獨特價值與魅力。建設美麗鄉村,是新時期下黨和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路徑選擇,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方向,更是占全國人口近一半的農民的共同企盼。但是,美麗鄉村文化建設與人們對鄉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人文精神的傳承和拓展、鄉村生態的保護與再造的期許上還有很大差距,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麗鄉村文化蘊含著豐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最為內核的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是鄉村存在繁衍、相互依存、相互區別的重要表征。沒有獨特的鄉村文化,新農村建設即使物質再發達、經濟再充裕,但如果人的精神追求得不到滿足,鄉村依然無法讓人眷顧、令人心馳。缺少文化底蘊的美麗鄉村即使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也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之鄉。文化建設之于美麗鄉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蘊含著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文化生態對于美麗鄉村來說,不但是其自然環境的寫實,也彰顯了文化個性,是一種飽含著地域歷史和特點的特殊文明。根據村居自身的優勢資源和歷史文化背景,打造生態文明示范村、歷史文化展示村落、休閑旅游度假村等,形成村居自身的名片和品牌,將獲得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京津冀地區囊括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在美麗鄉村文化的建設中,也應當有改革創新的勇氣,在各地的鄉村建設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美麗鄉村文化建設不同于以往的農村建設,更不同于放任自流的自行發展,而要因地制宜,讓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契合于鄉村整體建設之中,因而在充分調研下的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就顯得十分重要。美麗鄉村文化生態的規劃不僅僅要著眼于鄉村既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歷史,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空間利用上,從實用性、功能性角度出發,將鄉村自然地理特點融入到歷史、風俗和生態文化建設當中,發揮鄉村旅游文化功能,打造宜居鄉村生態。京津冀地區歷史文化悠久,自身特點突出,要充分發揮好這種區位優勢,小到路名、村名,大到標志性建筑、村落布局等,都要統一規劃科學布局,結合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文風俗習慣等,因地制宜地將養生、民俗、孝廉與農耕結合,合理安排農田、住宅與文化設施,統籌好鄉村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在對自然和生活居住環境不造成較大破壞的前提下,凸顯鄉村自身特點,提升其文化品味。
豐富內涵,彰顯特色。將美麗鄉村文化的理念具象化,需將生活、生產、生態與人文相結合,形成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生態美好、人文和諧的良好局面。豐富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的內涵并拓展其外延,從鄉村的屋舍田園、河池小徑、山水花木等開始,將無形無聲的美麗鄉村文化,具象到有形有聲有色的鄉村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中來,形成京津冀地區獨特的鄉村文化和人文風貌。依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從自然條件、歷史人文、特色產業等全方位多角度來挖掘和打造鄉村特色,不照搬城市建設,不模仿其他村鎮,形成自身的特質和優勢,在美麗鄉村文化建設中獨樹一幟。鼓勵張揚個性特點,避免千村一面。每一個村落都有其自身發展和繁衍的歷史,美麗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要將美麗鄉村建設與京津冀地區特有的鄉村文化的延續、文物古跡的保護協調起來,讓具有文化藝術鑒賞價值、歷史保留價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寨古村落,盡量維持原態并適當加以修繕,讓鄉村固有的歷史文化景觀凝結其歷史文化價值,用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提升當地村民對本土民俗文化的認同感,承載背井離鄉村民的鄉憶鄉愁。對于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古村居、村俗、工藝,要及時做好搶救工作,完善數據庫建設,保存珍貴檔案材料,創造條件做好民間工藝手藝的傳承。
借景造勢,打造品牌。對于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淳樸的民俗民生,要善于用市場化的手段積極推廣。通過市場推廣為鄉村生態文化做宣傳,展現鄉村人文精神風貌,提升鄉村人文風俗的影響。這方面需要政府積極發揮規劃、協調和引領作用,建立相關規章制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主導發展方向,調整鄉村文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尤其是生態旅游業。在宣傳中,創新宣傳方式,優化宣傳路徑,在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受眾面廣、到達率高等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宣傳手段,多樣化地宣傳展示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文化的亮點和特色。圍繞京津冀地區鄉村特點,明確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的定位,找準鄉村建設與文化的契合點,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品牌文化的建設就是最好的宣傳,要著眼鄉村文化長遠發展,精心打造過硬鄉村文化品牌,通過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示范點的引力示范作用,點線面相結合,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全面推進,利用歷史與文化的積淀,結合人文和自然資源,精耕細作,突出品牌效應,讓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生調研專項“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相關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6012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8月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