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述
目前,中國正積極推進農業金融機構的改革,旨在改善以農戶、價值鏈和涉農經濟為對象的金融服務的廣度與深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將互助組轉化為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的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提供稅收優惠,鼓勵股份制村級商業銀行在貧困地區建立分行;制定移動和互聯網金融服務監管框架;頒布法律,放松對土地使用權流轉以及用其抵押貸款的限制。然而,這些金融改革和創新并未帶來理論上的正外部性,無法扭轉城鄉收入差距的狀況。實際上,實施股份化改制后,為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提供給農戶的貸款反而降低了。此外,實現所有政策目標需要的資金數額遠高于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現有能力,中國農業金融機構改革仍面臨著巨大挑戰。
本文認為,從經濟效益上來看,當前的農村信貸體系很可能有利于農業和農村貸款的發展,但由于高成本且缺乏統一性,其對金融機構將不具備吸引力,并因此阻礙了整體正規金融的發展。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當前體系可能導致技術和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使問題更加惡化。因此,本文建議成立一個新的政府支持企業(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專門負責農業信貸的監管、統籌和分配。
建立新型的農業金融體系
目前,中國農村和農業借貸的三大主體分別是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當然若干微貸企業、村鎮銀行和只做貸款的金融機構也有一定影響力。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中國需要建立專門服務于農業板塊的信貸體系。該體系應具有長期且靈活的特點,既能保持當地/微觀層面加入的農村金融機構的自治,又能將中觀層面的農村銀行和宏觀層面的新政府實體綜合到一起。
該綜合體系的整體結構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第一個新實體為中國農業信貸管理委員會,為半官方機構,總體負責建議政策、統籌農村信用體系、提供監管指引并監管系統銀行;第二個新實體為中國農業信貸抵押機構,其職能是建立起一個債券市場,擴大農業和農產品業務長期信貸渠道;第三個實體是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會,作為省級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和中國農業信貸管理委員會的中間機構,負責地區性政策的協調和執行。此外,擴大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建立一家特殊目的機構將資金過剩地區的存款提供給資金供不應求的地區。借款機構通過將貸款證券化,發行票據進行融資。
其中,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會包含九個不同的聯合會分會,覆蓋華東、華中和華西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區。各分會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分析從各個聯合會成員收集的有關信貸條件、原因和效果的信息,并記錄對信貸、信貸產品、補充協助等方面的相關政策建議。聯合會將各分會共同的因素匯總成為政策框架,包括對長期和短期信貸融通的估計,提交給中國農業信貸管理委員會,再由委員會和中央政府部門(包括農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共同商討。
中國農業信貸抵押機構,將受銀監會監管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影響,主要職能是協調長期信貸需求和供應。它將發行由農戶土地資產(抵押貸款和信貸工具都基于此)作抵押的債券,記錄所有賬戶信息并監測市場走勢,贖回債券,支付票面利息,審計有關標的抵押價值的信貸質量,并負責投資者和貸款人之間的資金清算。同時,可以向投資者、公眾和其他法人實體直接發行債券,并將承擔農業和農村信貸場外市場中清算行的角色。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特殊目的機構,主要職能是協調短期信貸需求和供應,為中小企業與農戶掛鉤的運營資本要求提供融資。中小企業向農戶出具生產合同,憑合同就可從當地農村信用合作社獲得不超過合同價值50%的預付款。發放的貸款會登記到中小企業戶頭上,然后由中小企業直接從農產品銷售所得中直接付給農村信用合作社。此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通過特殊目的機構將這些資金證券化成附息票據。這樣既降低了與農戶交易的風險,也避免了與多家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銀行協商的溢價風險。
結論與建議
本文建議政府設立新的實體來監管、統籌和分配農業信貸難免有些大膽,并且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阻力。然而,城市與農村在金融深度上的巨大差距很難通過一些零星的措施解決,必須通過全國性的系統方案來解決。
因此,本文建議把現有農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國的其他農業金融機構合并到同一系統,放松對省級金融機構的約束,采取統一規定的同時進行靈活管理。此外,推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轉型,尤其是地處經濟困難地區的合作社。在中國出現一個穩健的信貸體系之前,短期內維持偏遠地區虧損的信用合作社持續運營有它的社會好處。從長期來看,農村信貸合作社聯合會應制定政策,在落后地區試點新計劃,采取并購和改制成為股份制農村信貸銀行等措施將帶來更大效益。最后,在新體系下,系統性地使用信息技術和推廣信息共享可以促進對借款人信用和風險評級的準確度和透明度。
作者系美國康奈爾大學農業金融學教授,來源:保爾森基金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