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農村教育出現的大變局,可以用三個“大”來概括。一是學齡兒童的大幅度減少,十年來減少了四分之一。二是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三是持續了十年之久的大規模的“撤點并校”,按照效率優先、集中規模辦學的思路,撤銷了大量農村的村小、教學點。由此,農村教育出現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新情況和復雜問題,出現了城滿、鄉弱、村空,上學難、上學遠、上學貴等問題,出現校車事故、新的流失輟學等等。在農村地區,出現了三類特別值得關注的學校,就是城區的大班額、大規模學校,鄉鎮的寄宿制學校以及鄉鎮以下的村小、教學點——小規模學校。這三類學校的問題各不相同,需要分別加以解決。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文終止了農村撤點并校政策,要求“原則上每個鄉鎮都應該設置初中,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要設置村小或教學點;”“已經撤并的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由當地人民政府進行規劃,按程序予以恢復。”以教學點為例,1995年有19.36萬個,2010年只剩6.54萬個,最近這兩年經過恢復,農村教學點達到8.76萬個。
幾年前,我們在有關部門開會,提出建設小規模教學的時候,有關部門還不以為然,現在,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已經成為了朝野共識。最近幾年,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善農村教育、實行底部攻堅,鄉村教師扶持計劃等政策,要求底部攻堅,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基本、補短板,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地提出“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因地制宜保留并辦好村小學和教學點。支持鄉村兩級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
2015年11月,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扶貧。“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
11月28日,國務院頒布《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結合人口流動的規律、趨勢和城市發展規劃,及時調整完善教育布局,將民辦學校納入本地區教育布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義務教育學校;“加快探索建立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機制和管理辦法,建設并辦好寄宿制學校,慎重穩妥撤并鄉村學校,努力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保障當地適齡兒童就近入學。”據我所知,這是在中央文件里第一次提出“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概念,過去提的都是村小、辦學點,說明“小規模學校”的概念進入了國家的政策體系。
關于小規模學校的建設,我們需要確立新的認識。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小規模學校將會長期存在,不是一個過渡形態,不是隨著教育現代化將要消失的落后形態。農村小規模學校滿足了農村后20%沒有能力進城上學的弱勢家庭的教育需求,由于小規模學校過于分散和偏僻,所以小規模學校的改造和提升非常困難,是三類農村學校中面臨困難最大的學校。正因為如此,我們最需要給予它關注,協力探討改善它的辦法。不難看到,隨著城市化和少子化的進程,今后大多數農村學校都將成為小規模學校。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的農村學校大多是一二百人的小規模學校,這是一個基本趨勢。由于地理條件和環境所限,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都存在小規模學校,因為有兒童的地方就要給他提供教育。因此,無論在瑞士的雪山頂,還是澳大利亞的牧場,還是美國的西部,在農村和地廣人稀的地帶都存在著小規模學校,所以這并不是注定要消失的落后的形態。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就會看到,在教育現代化的維度上,小班小校將是未來學校的發展方向。德國、英國、芬蘭等歐洲國家小學的學生定額就是150人左右,規模很小,一條街上有兩三個學校。臺灣地區20年前開始的教育現代化運動,明確地把“實現小班小校”作為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在大陸,這個概念至今還沒有提出來。相反,我們還是不斷擴大學校規模,一個小學幾千人,一個中學一兩萬人,是完全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因此,需要改變的是大規模學校而不是小規模學校。今天我們談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不僅是一種救急的行為,體現了底部攻堅的價值;而且體現了前瞻性,具有一種教育的創新性。因為,只有在小班小校的狀態下,我們才有可能進行人性化的教育,有可能實行個性化的教學。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都是小班小校的原因。在農村的環境中,我們最有可能實現教育的社區化、生活化和鄉土化,這些都是城市的應試教育所缺乏的。中國的學校教育必然要走向有根的教育、有機的教育、綠色的教育,這種改變很可能首先從農村開始,從小規模學校開始。如果我們真的在農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現代性的小規模學校,它就有可能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創新模式,進而推廣到城市,開展一場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教育現代化運動!
當前的突出的問題,還是農村的學校“小而弱”、“小而差”。大多數農村小學,除了語文和數學,其他的課程的開設率都非常的低。據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對全國115所小學的調查,品德、美術、音樂的開設率為70.8% ,英語為60.4%、科學為56.3%、體育為52.1%、綜合實踐活動29.2%、、信息技術29.2%、地方課程的開設率25.0%。也就是說,有40%以上的農村學校沒有能力開設英語、科學、體育、信息等等方面的學科。
但是,對于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必須要有“因地制宜”的概念。中國農村的情況非常復雜,絕對不能一刀切,不能用一個口號取代實際的工作。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學院應國家住建部的要求,對中國農村民居所做的調查,把農村的類型劃分成了十二種類型。地理屬性包括東中西部的發展區位、與城市的距離和關系等中觀的發展區位,山區、丘陵、平原、海拔等地形因素。經濟屬性包括所在區域的經濟發達程度,村莊的發達程度,種植、養殖、林業、漁業等農業類型,工業、商貿、旅游、專業服務等非農產業類型。社會屬性包括民族類型、歷史文化(是否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歷史文化名村、有無歷史建筑或景觀)、人口流動狀況(流入地、流出地、流入流出基本平衡)。空間屬性包括村莊規模(大于500戶、200-500戶、100-200戶、不足100戶)、村莊類型(只有一個居民點的集中居住、散點居住、混合型)等等。
每一種農村都要做出因地制宜的規劃,進行差異化的對待。他們在不同地區的調查,各地農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并不一樣,在山區、牧區,要求的主要是保障基本需求,改善教學設施,要有飲用水、廁所和廚房等等,否則其他都談不上。而平原地區學校可以適當撤并,重點在提高教育質量。
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需要政府發力。需要在辦學條件、教育經費保障、管理模式創新、傾斜性的教師配置、具有針對性的評價考核等方面加以改善。在今天的會場上,來了多個地方政府的領導,包括閬中市、甘肅平涼市教育局、廣元利州區教育局、湖北巴東縣教育局等等,他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
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需要社會合力。同時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家長地通力合作。由于農村小規模學校數量多,特別分散,在政府支持之外,還需要社會力量的輔助。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家長形成合力。
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需要自身努力。通過教育改革和教學創新來提升教育質量,包括互聯網+、培養全科教師、開展復式教學、使用教育技術、開展教學改革,建立學生主體課堂等等。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師的自組織,自己組織起來抱團取暖,協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利州區已經先行一步,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我們看到最近媒體上關于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和改善的案例和報道很多,也有很多相關的政策討論,說明這個問題已經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很多地區,我們認為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已經出現了,原本搖搖欲墜、奄奄一息的農村小規模學校重新起死回生。在江西上栗縣,通過對農村學校的改造,進城學習的農村學生全部回流,解決了城區大班額的問題,農村學校的學生都達到300人左右,有效地穩固了農村教育。
可見,建設小而美、小而優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并不是夢想和空談,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實現的。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這個美好夢想的實現。路在腳下,行動改變生存。
注:
本文系楊東平老師在第一屆中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年會上的演講全文。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高等教育理論、教育現代化理論、現代教育史、教育公平理論等,著有《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教育思想網”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