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村房屋風貌改造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城鎮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農村生態環境形勢仍然較為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人居環境臟亂差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態保護,是當前和今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傳統農業肥料的污染。在單純追求農產品產量上升和收入增長的目標驅動下,農村的化肥農藥施用量仍居高不下。長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受到嚴重污染。
二是工業企業“三廢”污染。農村工業面廣量大,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點,多為工藝陳舊、設備簡陋、能耗高、污染重的企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難以處理好,農村無力承擔污染治理費用,絕大部分企業沒有污染防治設施,且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三是種養殖業產生的污染物。農村種養殖業能帶動農民增收和走向現代化農業,國家對此也有著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在農村得到了迅猛發展,但由于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費用大,大部分業主環保意識薄弱、片面追求規模和經濟效益,只是建設一些面積小的沼氣池、化糞池等處理設施,污水經簡單處理后就直接排出。污水、糞便、作物秸稈以及殘留農膜等廢棄物大量增加,且綜合利用率低,導致農村面源污染嚴重。
四是鄉村旅游帶來的污染。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特別是自駕游、鄉村游、休閑游的快速發展,農家樂也在蓬勃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農家樂餐飲廢水、生活污水以及餐飲油煙一般只經過簡單處理甚至直排;大量的住宿、餐廚垃圾未經分類就倒入垃圾桶中;農家樂將露天燒烤和篝火晚會作為特色項目吸引自駕游客人,產生大量的車輛尾氣和燒烤油煙;等等。
二、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建議
一是做好創建生態示范區工作。生態示范區創建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的重要載體。因此,要將生態示范創建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載體,積極開展生態示范區創建,以規劃為龍頭,以解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為重點,著力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整治鄉鎮街道和村莊環境,防治農村工業污染,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飲用水源,美化人居環境,切實解決農村“臟、亂、差”的問題。
二是做好農村飲水源地保護工作。組織力量對縣內各鄉鎮、村的飲用水源地進行初步調查摸底,編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嚴禁使用劇毒農藥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重點開展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以及飲用水源地污染源的整治等工作。重點防治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漁業污染,加強農村環保工作和生態建設。 對農村生活污水積極開展治理,把相對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可建一個既實現污水凈化又獲得景觀效應的村中濕地生態公園。整個處理系統無需動力,不添加化學藥劑,不用專有設備,運行管理簡單,在處理污水的同時可提高當地群眾的公共衛生意識,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三是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工作。在各鄉鎮、村開展村莊垃圾收集站臺和垃圾填埋場建設,建立“戶保潔、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在轄區各村組建立垃圾環衛管理制度,設立專職保潔員。村莊應建垃圾收集站臺,并由專職人員定期清運到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場。還要對轄區垃圾填埋場環境問題進行專項執法檢查,對發現有環境違法問題的垃圾場實施掛牌督辦,嚴格執行后督察制度。邊遠分散地區可采取資源化的就地處理方式。 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四是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要科學劃定畜禽養殖功能區,強化畜禽養殖環境監管,劃定禁養區,基本實現禁養要求。定期開展轄區內的規?;笄蒺B殖場專項執法行動。摸清全轄區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的底數,對規?;笄蒺B殖企業中的部分環境違法企業,要限期整治。
五是嚴格控制農村工業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環保準入門檻,禁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力和工藝、設備。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并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
六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廣糞污、秸桿等的無害化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廢物”再到“利用廢物”的過程,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如:將養殖業與種植業、水產業、林業等有機結合,形成循環生態種養殖模式,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化肥使用量,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以促進養殖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生態化。
作者單位:秭歸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