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不該隨意借調大學生村官》的報道引發強烈反響。處在新的選人用人制度落地的關鍵期,大學生村官如何使用?村級班子應該具備哪些能力?人才流動應該有著怎樣的合理區間?這些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基層,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縣鄉兩級有事,村官就頂上去。年初制定計劃忙、年中各種突擊忙、年關各種迎檢忙,正因為各種忙,所以,村官就經常滯留在鎮上、縣上,有些是臨時抽調,有的村官一待就是兩三年。
其實,村官姓村,這是舉賢的初衷;村官在村,這才是應有之義。國家出臺大學生村官制度,一是看好這些有培養前景的大學生,希望他們能從基層開始,逐漸積累實際工作能力,增進和群眾的感情,激發其進一步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二是借助大學生智力、視野、思維優勢,幫助鄉村實現彎道超車、超前發展,迅速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確保如期全面實現小康。雖然就人才的培養和進退流轉而言,我們并不一定非要把個體永久性地安放在某個位置,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大學生村官姓“村”,決定了扎根鄉村、服務村民,才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價值之要。制度的規定必須堅守,如果村官的流動性被人為的加大,那么,村官這個崗位就會被那些好逸惡勞者、既得利益者和權利尋租者盯上,當作人生的“跳板”和“敲門磚”,甚至成為權錢交易的新溫床,滋生出新的腐敗來。
當然,出于工作的整體考慮,臨時抽調大學生村官到鎮上乃至縣里市里幫忙,并無不可。但有借應有還,一旦既定事務處理完畢,就應該讓他們回到鄉村,制度的要求不可偏廢。當然,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大學生村官是主動提出借調,以求遠離臟亂差的農村,躲避“難纏”的村務,甚至希望以“幫忙”為跳板,成為機關干部。因此,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要嚴格執行相關規章制度,明確大學生村官姓“村”的身份底色,讓他們被“還回來”后,自身不會有失落感;另一方面,要經常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幫助大學生村官堅定留守鄉村的信念。同時,要創新用人機制,讓他們意識到廣闊的農村天地里更容易大有作為,而且有為就有位,在找準將來發展方向的同時,帶給農村更多發展的構想、作為和實績。
當然,村級末梢的艱苦勿庸置疑,而艱苦的地方才容易鍛煉人、造就人。對于主動到基層一線去的村官們,政務體系內要更多一些干當人梯的情懷,發揚好“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帶領他們在一線干事創業,促進他們各方面的健康成長。我們很期待,在村官崗位更加規范后,作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棒者們”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作者單位:綿陽市安州區興仁鄉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