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之基礎,耕地乃農之根本。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大國資源小國,農民的戶均耕地面積約為0.5公頃,僅相當于日韓的1/3、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耕地資源較為稀缺。早在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就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這項基本國策的法律地位,這也是我國第一條寫入法律的基本國策。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工業發展、城市擴張對土地的剛性需求不可逆轉,13億人口對糧食和農產品品種質量的需求逐步升級,長期過度開發和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正在延續,我國耕地資源保護的任務異常嚴峻。作為承載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糧食產量與耕地數量和質量有著直接關系。據統計,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與糧食需求13000億斤相比,還有大約500億斤的缺口,所以目前我國的糧食是產不足需的,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糧食供需缺口還將有所擴大。糧食安全關系民生,容不得半點含糊。國家農業部將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確定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實際上也對耕地資源提出了底線要求。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從而將耕地資源保護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意見中對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提出了堅守“三條底線”和堅持“三位一體”的要求。其中,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實質上是對我國耕地的基本經營制度、糧食安全的耕地數量保有底線、糧食生產主體的激勵機制提出的底線要求,這三個要求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實現的基本保障和決定性舉措,要不惜一切代價地守住;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實質上是對我國耕地保護目標從當前和長遠的角度提出的具體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耕地的占補平衡制度從1997年提出的“總量動態平衡”,到2005年的“數量、質量平衡”,到現在的“數量、質量、生態平衡”,要求越來越嚴格,也越來越科學,對建立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要著重強調的是,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是與耕地天然親近的還是農民,這些涉及農業的政策措施最終都將落實到農民頭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最終也要依靠農民來實現。耕地保護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為整個社會所共享,具有極大的正外部作用,但由于經濟利益驅動,農民利益受損的事件卻屢屢發生。民固邦本,本固邦寧。在踐行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時,一定要將保護農民利益和保護耕地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這樣才能確保億萬農民切實全面小康的勝利果實。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