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戰略底線補齊鄉村振興七大短板
——陳文勝三農前沿問題對話
即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范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明確要求,表明黨中央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堅定決心。農業農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中央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地方的相關工作迅速鋪開,全國上下掀起了鄉村振興的熱潮。那么,當前農業農村有哪些短板?對此,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農辦專家委員陳文勝,湖南省社科院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智庫團隊首席專家、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文強,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陸福興博士進行了對話。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連載分解。
三、堅守城鎮化底線補齊農民工市民化短板
陳文勝: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農民要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收入增長必然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底線。長期以來農村政策都一直強調要建立農民收入的增長機制,那么這個收入增長從哪里來?國外農產品市場進口沖擊越來越大,靠農業這個總體上屬于薄利產業的收入作為增長的主體部分很難,收入有限,不可能帶來很大的增長。隨著國民經濟下行,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不斷放緩,轉移性收入已經逼近天花板。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推進改革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但改革在現實中進展緩慢,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遠水難救近火。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引發了農民收入結構的變革,使農民收入在整體上實現了由農業收入為主向非農工資性收入為主的歷史性變遷。
農民紛紛逃離的窮鄉僻壤,大多數人擺脫了貧困,不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扶出來的,而是工業化、城鎮化帶出來的,是在外打工農民工和進城經商創業農民的自我奮斗實現的。這到底是不是鄉村的衰落呢?如果沒有近3億的農民工置身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要農民靠種一畝三分地去共同富裕,種鴉片也不能致富。反之,如果近3億的農民工一旦失業而無家可歸,不要說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可能難以實現,而且對整個中國社會發展將帶來災難性的沖擊。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就明確指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習近平提出,新型城鎮化核心在于推進“人的城鎮化”,“大量農村人口到城鎮轉移就業和落戶,這本身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帶動,也標志著我們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十九大提出的中國現代化戰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根據有關研究預測,中國在2020年、2030年城鎮化率將分別達到60%、65%,2050年可能超過70%。城鎮化大趨勢難以逆轉,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這個大趨勢也就必然難以逆轉。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問題。因此,就不能離開工業化、城鎮化來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將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的明確要求,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王文強:如果農民不增收,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歸根結底是農民太窮了,需要通過改革調動積極性,我國的城鎮化以放開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限制為突破口,根源也在于農民可以通過進城務工來增收,從而為城鎮化提供了持久的勞動力紅利。從這一意義上看,農民增收既是農業農村發展也是新型城鎮化最強大的動力。所以,無論從解決新的社會矛盾出發,還是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方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然要以農民增收為底線。
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我國農民收入水平已經實現了上百倍的增長,但當前的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民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面臨新的挑戰。從城市來看,國民經濟下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城市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退出,對素質較低農民的轉移就業帶來了新的壓力,而且城市資產價格在快速上漲,農民的資產又難以變現,農民變市民缺乏資本,大量農民仍然難以在城市穩定就業。從農村來看,土地經營權越來越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規模經營成為普遍現象,對部分農村勞動力產生“擠出”效應,尤其是曾經擔當務農主力的農村老年勞動力更多地被“擠出”。由此導致不少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徘徊、迷失。
農村還有數億人口,如果農民不能穩定就業,甚至出現一定規模的“失業”,無論這種“失業”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都會形成重大風險隱患。一是城鎮化進程降速風險。就業是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基礎條件,難以穩定就業的農民必然難以融入城市,如果這一群體增多必將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產生拖累。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再拉大的風險。農民“失業”影響最顯著的就是農民收入,如近幾年一些省份農民收入增幅下降、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問題的出現,與這種“失業”不無關聯。三是鄉村社會穩定的風險。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能穩定就業,容易產生對社會的不滿心理;農村老年勞動力無所事事,無收入來源,則會增加子女負擔,并可能形成生活安全風險,這都不利于鄉村社會和諧穩定。對此,不得不防。所以,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農村改革激活農民資產,加強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民就業能力等應該作為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來抓。
(本文由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閱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