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價值的文化和繼承疏通了我們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文明和進步,所以我常說教師是一個偉大的職業,教育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就在昨天11月18號,克強總理在全國婦兒工作會議上說“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日子再緊也不能緊教育、苦孩子。所以今天我們這個論壇的舉行恰逢其時,在這里我想簡單地跟大家匯報幾句,也做拋磚引玉。
由于我的工作性質,走鄉村、下基層的機會比較多,所以我在一些古鎮的老房子、門楣上經常依稀可見多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樣的題詞,一些老的鄉約碑刻上,還斑駁殘留著當年鄉親們維護的一些道德的約束條文。那么我們現在再向農村看一看,近年來新建的那些復興的鄉間的民居,那些馬賽克貼好的或者是瓷磚燒制的往往都是一些“福星高照、財源廣進”等這樣的詞語。在我們的眼里就是教育的模糊,那么兩相對照的話,同樣是表達了這些村民對生活寄予的幸福的渴望,現在民居建設得挺好,卻往往忽略了對道德方面的約束與示范。那么可以想見,那些居其檐下的年輕一代被這種風氣所裹脅的,他們除了感到精神上的失落缺失,我們還能要求他們怎么樣呢?所以當我們在感嘆本該有希望的朝陽一般的年輕人變成了沒希望的,被各種智能化終端型、宅男宅女的那種,不禁要問一下,究竟我們的教育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人父母,作為當今社會中間的一員該喊出一些些什么呢?所以今天在這里,我想簡單地談一談我的一些個人感受和觀點。
從講到宏觀教育維度來講,我們的教育對象從嬰幼兒的教育啟蒙到青少年教育的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直至他的學業有成,走向社會的實踐,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但是在這個系統孕育的過程中,我們似乎更重視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文化的傳承;更重視城市院校評估式的培訓,而忽略了鄉村教育的啟蒙與開放;更重視流水線似的教制,而忽略了思辨式的預會。不久之前,我在鄭州的一個論壇上提出了一個觀點,在這里也想請大家思考。那時候我提出了一個觀點,智慧的實現將是非常難的,那么為什么?我們也不妨這樣看一看傳統文化、終端智慧資源在鄉村教育價值的活化與傳承。目前國家在提倡和實施供給側改革,而從教育領域看,社會對于教育的需求也在發生轉變和提高,也就是說全社會都更加注重教育的需求。基礎教育之本,在于文化的傳承;傳統教育之根,在于鄉村的教育。從這兩個方面綜合來看,現在社會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對于傳統教育的反思也回歸了,那些薪火般的嘗試,恰恰說明我們的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
因此,我認為鄉村教育價值的活化與繼承之魂在于倡之以文,歸之以義,教之以智,育之以慧,啟之以仁,導之以行,鄉村教育價值的活化與繼承之核在于包括我們今天到場的嘉賓在內的千千萬萬教育工作實踐者,乃至千千萬萬的家庭當中的嚴父慈母,千千萬萬的社會上企業家的老板、老總們,更在于我們所有的社會的參與者。所以我們今天沒有理由去悲觀,我們更應該看到希望的曙光,因為在我們的身上肩負著中華文化、東方文明活化的繼承與使命。
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國生態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全國縣域工作指導小組組長、信息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屆中國鄉村文明發展論壇的致辭,根據錄音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