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扶貧開發為主線,以不斷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為目標,在邊遠貧困山區,選擇資源特色鮮明的重點村---車溪村,堅持走旅游扶貧、旅游發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況
點軍區土城鄉緊鄰秭歸、長陽等武陵山片區重點縣,為全省重點插花貧困鄉鎮。車溪土家族村位于土城鄉西端,是全國首個散居少數民族村,也是十一五全省重點插花貧困村。全村面積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34畝,其中水田578畝,旱田1742畝,多經園面積2540畝。全村788戶,2228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9人,貧困發生率15.2%。
車溪地處“兩山夾一溝”的狹長地帶上,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筆陡筆陡兩面山,中間只有丈把寬,出門都是光棍漢,油鹽全靠賣雞蛋”就是車溪村曾經的真實寫照。直到1997年,車溪村大多數村民住的還是土坯房,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900多元。1997年,土城鄉引進旅游公司,開發建設車溪民俗旅游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車溪土家族村由以農業種植為主的貧困村逐漸轉型為以土家文化為底蘊、以夢里老家為主題的全省著名的民俗風景旅游區和全鄉的首富村。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示范基地、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國家4A級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點等等。2014年,車溪民俗旅游接待中外游客62萬人次,旅游門票收入1200多萬元,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全村圍繞旅游產業的商貿服務業達到7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320人,旅游產業成為村民脫貧致富最廣闊的平臺。
二、旅游產業帶動扶貧開發、農民脫貧的主要做法
車溪村能夠在異常激烈的全國旅游景區競爭中異軍突起,并帶領廣大村民邁上脫貧致富之路,其獨門絕技就是“民為先、創特色”,做好特色產業、生態村莊、搭建平臺、村企融合四篇文章。
(一)特色產業富民。產業是脫貧之基,致富之源。在加快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我們把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放在突出位置,推進村企共贏。一是特色餐飲業。扶持村民在景區內開設“農家樂”,現在從事農家樂的有47戶,生意十分紅火,田久妹開設的“久妹餐館”,游客高峰期曾同時展開28桌,每年純收入在30萬元以上。二是特色種植業。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種植桂花樹、搖錢樹、臘梅等苗木為主,全村有27戶從事苗木種植,畝年收入超萬元,村民鄧義蘭目前已發展到400畝的規模,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收入近300萬元。三是特色服務業。從事工藝品、土特產制作與銷售的有108戶,從事抬轎子、放竹排、跑馬等旅游項目的村民46戶,大多數家庭參與旅游業的純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二)生態村莊助民。抓住車溪被確定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的機遇,重點實施三大工程。一是民居改造工程。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的獨特風貌,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色。按照統一規劃、分戶設計、體現特色的要求,根據民居的不同類型、不同結構進行嚴格保護和統一改造,近來來共實施特色民居改造186戶,檐角高翹的跨街牌樓、白虎鎮守的車溪山門、隨處可見的吊腳樓,讓游客感受到土家建筑文化的厚重。二是生態家園工程。共投入120多萬元,對全村600多戶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欄,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全村80%的戶實現了節能、環保、綠色的居住目標。三是安居配套工程。投資1400多萬元修建改造了26公里村組公路,硬化率達到95%;籌措資金56萬元,采用生物漫濾技術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新農合參保率達到96%,電視入戶率達100%;小汽車50多臺。車溪村先后被省、市授予“宜居村莊”“和“文明村”稱號。
(三)搭建平臺利民。最大限度的在“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中讓利于民,最大限度的把村民吸附到旅游產業鏈條中來,一直是景區和村委會關注的重點。一是小商品流通平臺。景區統一規劃建設購物長廊4處,標準攤位60多個,村民根據家庭實際狀況和意愿提出申請,村委會統一安排,100家農戶進駐或銷售自家制作的竹水車、竹簍子等竹器制品,或銷售外購的時興的旅游紀念品。二是特色才藝展示平臺。依托土家民俗博物館、土家農耕博物館、土家水車博物館,以及土家老街展示的碾坊、榨油坊、鐵匠鋪、石匠鋪等,通過楊新格等老一輩村民的現場演示,游客可以推石磨、拉石碾、搖風車,體驗勞作的快樂與艱辛,還可以在作坊中原汁原味地感受“苞谷變酒”、“竹子變紙”、“泥巴變磚”等制作過程。即將建成的車溪民俗一條街將把更多有傳統手藝的匠人吸引進來。三是就業成長平臺。按照村民個人特長和身體狀況,村委會和景區始終堅持將綠化、安保、保潔、水電維修、員工食堂等勞務崗位全部留給村民,目前全村直接在景區公司上班的有68人,已有12名村民由普通員工成長為公司中層管理骨干。73年出生的車溪四組村民姚宏才,98年退伍回村,從景區維修工干起,在公司入黨并成為工程科科長。員工鄧申君在與游客的交流中發現了苗木種植商機,離職后發展400多畝,建立自己的微信圈和客戶群,帶動車溪村乃至周邊鄉村景觀苗木的快速發展。
(四)村企融合惠民。通過發展旅游產業,村企共建共享、互惠共贏,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由封閉變得開放。“男人抬轎子、女人開館子、孩子盤店子、爹爹做車子(水車紀念品)、婆婆看攤子、能人開廠子”,是當地村民對目前車溪人所從事工作的形象描述。一是服務外包模式。景區經營旅游景點開發運營,在把農家樂餐飲、住宿、騎馬、抬轎、旅游商品買賣等項目全部交給村民經營的同時,將釀酒、土陶、造紙等作坊以及鐵匠鋪、榨坊、磨坊、印染、臘染、扎染、紡線、織布、竹編特色展示服務項目,全部打包給村里具有傳統手藝的農戶,待民俗一條街建成后,將整體交給村里九佬十八匠展示營運。二是文化傳承模式。村企共同整理挖掘傳承土家民俗文化,收集整理車溪山民歌100余首,開發整理土家族、漢族山歌、堂戲、皮影戲等民間歌舞戲曲節目30余套,并在村內建設土家民俗博物館、畢茲卡演藝廳、擺手堂等展示民俗風情。全村優秀民間藝人達160多人,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近30人;培養能演唱當地山民歌、會跳民間舞蹈、會演奏堂調音樂的青年文藝骨干300余人;村民表演的土家哭嫁、咂酒歌等曾走進央視。三是協會管理模式。針對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特定地域環境和諸多服務項目均由村民直接提供的現實狀況,由黨員牽頭組織,引導群眾廣泛參與,組建了“三會一隊”即紅白理事會、棋牌協會、書畫協會和土家迎親隊,成立了景區個私協會,配合景區在環境、衛生、治安、文明創建方面做好工作。
三、脫貧致富典型案例
田久妹點軍區唯一的一家五星級農家樂----車溪景區“久妹飯莊”的老板。田久妹是地地道道的土家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嫁入車溪土家族村二組,今年48歲,15年前,原本以從事農活為主的田久妹依托旅游發展辦起了景區第一家農家樂——“久妹飯莊”。憑著地道農家菜手藝和土家山歌,讓客人如癡如醉。她記錄整理了100多首土家山歌,聲情并茂的向客人表達車溪村民的美好祝愿。國家級舞蹈編劇門文元在車溪游玩時,聽久妹演唱幾首山歌后,連連豎起大拇指:“有味道!有味道!”。田久妹憑借旅游轉變致富思路,唱響山歌留住四方客人,年純收入都在30萬元以上。
鄧義蘭種樹“種”出了百萬元收益,不僅自己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還帶動百余戶村民種樹致富。鄧義蘭今年42歲,車溪土家族村二組的農民,從種地到開餐館,樣樣都在行。不過,真正改變她命運的還是那一望無際、勃勃生機的花卉苗木林。10多年前從與游客交流中發現商機,租地百余畝,發展桂花、楠樹、臘梅、大葉女貞、日本晚櫻等苗木,如今已年銷售綠化樹苗200多萬元。
楊新格在文化傳承中開創旅游增收平臺。車溪村二組的楊新格老人,今年已75歲了。景區開發后,為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村委會和景區找到因造紙作坊虧損另謀生路養家糊口的楊老,希望老人能夠重操舊業,展示自己的獨特才藝,為剛剛起步的旅游業增創特色。1997年楊老成為了景區的一名正式員工,尤其是景區通過服務外包的模式,楊老的特色才藝展示每天可以讓游客欣賞到造紙工藝的全過程。旅游不僅給老人一家帶來了每年上10萬元的收入,還讓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作者單位:原宜昌市點軍區扶貧辦,現宜昌市點軍區政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