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推動農業生產實現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新思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努力破解我區農業經濟供需失衡問題,是我區加快農業轉變發展方式、解決“三農”發展難題的一個關鍵。
牢牢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我區農業經濟需失衡問題,首先要防止糧食生產和供應出現大的變動。廣西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應調整糧食生產結構,擴大優質、富硒糧食生產,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優質糧食產品品牌,增加糧食附加值。廣西蔗糖生產雖然占全國的60%以上,但也面臨品種單一、成本高企、效益下降等困境。在調整種植結構中,應著力推進“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實施機械化種植、精細化管理,提高單產、降低種植成本;延長蔗糖生產產業鏈,開展蔗糖及相關產品的深加工,加快發展以糖、食品、紙、酒精(乙醇)的綜合利用,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充分利用“東蠶西移”的契機,擴大延伸優質特色繭絲綢及服裝產業鏈,把廣西的豐富繭絲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還應以加強農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促進農產品要素市場化、生產規模化、質量標準化建設。
以綠色生產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廣西綠色生產資源十分豐富,綠色生態農業大有可為。在農作物種植中,應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在部分生態農業區和示范區大力推廣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全面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業品牌。
以創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是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是堅持市場化導向,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組織,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二是認真落實好中央關于農村“三權分置”的意見,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探索適合廣西情況的“三權分置”多種實現方式,改變廣西該項工作滯后于全國的局面,盤活農村土地資產,真正穩定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激活經營者的經營權,促進農民增收。三是著力培育農村經營新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研究出臺政策文件,鼓勵和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制農場、土地流轉形成的經營主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經營活動。四是靈活利用價格、補貼杠桿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調節機制,通過價格杠桿,實行優質優價,調節農產品的數量結構和質量水平;建立和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產經營補貼機制,以獎代補,促進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五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緊緊圍繞“人才、科技、市場”三要素,大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與交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協調促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融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城鄉協調,統籌推進。要緊密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統籌城鄉協調,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重視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種植、養殖、加工和營銷等環節創新,構建現代農業的全產業鏈,增加農產品、服務的有效供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第一產業方面,緊緊圍繞廣西建設生態特色農業的要求,發揮產業優勢、區域優勢和特色優勢,培育、整合、保護、打造桂糖、桂茶、桂菜、桂薯、桂果、桂藥、桂畜、桂魚、桂木等“桂系”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和競爭力。在第二產業方面,積極扶持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與新產品研發,不斷增加農產品加工成品,延長產業鏈。同時依托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營銷,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推廣電子商務,打造龍頭農業電商企業,帶動農村電子商務,實現農產品的現代營銷。在第三產業方面,應結合廣西中小城市培育工程、百鎮扶持壯大建設示范工程、特色名鎮名村建設、美麗休閑鄉村建設、創建特色小鎮、生態鄉村建設等,把旅游、美食、養生、休閑、健康、養老等第三產業做出特色、做出優勢,形成競爭力。
(作者系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西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