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塞罕壩植樹精神看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
捧讀報告文學《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摘自2017年8月4日《光明日報》),心生感動的漣漪。“塞罕壩”,這個“美麗的高嶺”,在茫茫荒原上,是一群心懷使命的務林人,用了整整三代人的心血培育出百萬畝人工林海,為京津重鎮筑起了一道防風固沙、含蓄水源的“綠色長城”。在全國上下奮力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學習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不屈不撓、躬身實踐的奉獻精神就具有更加生動的時代意義。
這一群務林人沒有紙上談兵,而是把生動作品寫在廣袤大地上。“塞罕壩”,這個曾是清代木蘭圍場的中心地帶,隨著時間流逝,至光緒年間,綠色大廈轟然坍塌,時光一寸一寸地長,風沙一口一口地吞,已然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新中國誕生后,一個劃時代的新篇章也隱含在對木蘭圍場投來無數關注的目光。經過塞罕壩三代務林人堅持不懈的奉獻和奮斗,從懸在北京頭頂上的“風沙窩”,變為草木蔥蘢的華北“綠寶石”,巨大變化的背后,是塞罕壩務林人“忠于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精神堅守。今天,對于唯此為大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們認真學習塞罕壩務林人的奉獻精神,其積極的借鑒意義莫不如此。
學習和弘揚塞罕壩務林人的奉獻精神,還在于我們凝心聚力脫貧攻堅與努力建設“綠色長城”有異曲同工之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與貧困作戰,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脫貧成就舉世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我們要把攻堅目標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著力強化“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執著信念,學習塞罕壩務林人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執著追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著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必須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堅定信心和決心。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需要凝心聚力、凝魂聚氣、眾志成城,動員全社會力量,發揮各地特色、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講, “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尤其是要認識到,干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激發內生動力,不能扶出“等靠要”的毛病來、養出貧困惰性來,要通過幫扶和切切實實的自身努力,拔掉窮根,脫貧致富。毫無疑問,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脫貧攻堅的“綠色長城”一定會令國人自豪、世人驚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