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群眾坐等幫扶、缺乏內生動力的情況,是一種“福利陷阱”現象。由于種種原因,脫貧后返貧,是一種“返貧陷阱”。兩個“陷阱”都要防。(人民日報 2017年09月17日)
消除給錢給物思想。脫貧就是給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資,使部分貧困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思想。久而久之,貧困戶認為扶貧就是干部上門給貧困戶提供一些物資支持就是扶貧,因此導致一些人以當選“貧困戶”為榮,無非是想依靠扶貧政策,不勞而獲得錢物補助。如此,不論你客觀原因如何,在主觀上,你志已窮。再精準的扶貧,也是扶有志脫貧之人,人人爭當“貧困戶”、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絕非脫貧攻堅工作的本意。而忽略了一點,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治標不治本,到頭來扶持了半天貧困戶還在原地踏步走。
鼓勵樹立脫貧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治貧先治懶,“福利陷阱”,“返貧陷阱”兩個陷阱怎么看都是治標不治本,扶貧先扶志。轉變貧困群眾觀念是關鍵環節。要努力讓他們思想認識到位、心態積極、主動作為。要鼓勵農民樹立自立自強意識,讓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藥,這樣才能有力杜絕脫貧反貧。
發揮貧困戶主體作用。《老子新說》中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貧困群眾坐等幫扶、是自身乏力的一種表現。扶貧先扶志,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一著名論斷。人們常把“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等思想歸結成一個“懶”字,這在現實中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此,要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老百姓讀懂、理解,消除因病、因殘致貧的心理負擔。引導他們樹立“寧愿苦干、不愿哭熬”的觀念,充分發揮貧困戶主體作用,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客服消極的思想情緒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真正脫貧致富。
面對面心連心交流溝通。幫扶干部除定期扶貧日外,還要利用休息的時間對貧困戶進行走訪、談心,鼓勵樹立脫貧攻堅的信心。通過為貧困戶謀思路,出點子,千方百計把貧困戶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消除出去,依靠自身力量,勤勞致富,讓非貧困戶也看一看借助黨和國家幫扶惠民政策,通過自身努力,勤勞致富也不是問題。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總之,無論是跳離“福利陷阱”,還是跳離“返貧陷阱”,都要求我們鼓勵貧困戶數量人窮志不窮的信心依靠自身的力量,勤勞致富,學會致富謀生手段,正所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