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山東省級財政補償淄博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852萬元;前三季度,省級財政補償淄博2130萬元——10月26日,山東省環保廳公布今年17地市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生態補償考核結果,淄博市在第三季度排名第六、前三季度排名第四,說明淄博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成績不錯。(人民網 11月1日)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某種意義上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必定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調整。它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契機。為此,對于所有的領導干部而言,算好生態賬,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留住“美麗與鄉愁”,是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是老百姓感受最直接、最舒適和最幸福“方向標”。
生態補償,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報道稱,山東每季度公布一次生態補償考核結果,在每個地市環保局長那里,還有一份空氣質量改善或惡化明細表。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省里發紅包;空氣質量惡化,向省里交真金白銀。“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無疑,以政府對生態補償作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積極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積極性,形成環境治理齊抓共管大格局。
鄉愁是美麗的,更是生態的。而生態文明所衍生的生態產品從狹義上講,是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產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茂盛的森林、適宜的氣候等。從廣義上講,除了自然產品,還包括通過清潔生產、末端處理、循環利用、降耗減排等途徑,減少對礦物、能源、水及其他生態資源的耗費而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如有機食品、綠色農產品、生態工業品等。毋庸置疑,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和諧穩定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事實上,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隨著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然,以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生態補償模式,也非一勞永逸。還得淡化GDP考核,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得明晰管理機構,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得完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得提高補償力度,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得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度。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精神層面的反映,承載著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對生態文明的精神追求。環境也是民生。這個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生態文明建設。所以,同樣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相信,只要各級地方政府能算好生態賬,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把生態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的每個環節,定能不負期待,留住“美麗與鄉愁”。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