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運地有機會隨著北京土成木寸設計團隊,來到洛陽市嵩縣白河鎮由鎮政府王書記陪同,和梁軍老師、李華東老師一起來到伏牛山佛教圣地——下寺村。
到村口就下了車,首先看到的是蒼勁挺拔的古銀杏樹,一棵、二棵、三棵……云巖寺自在禪師的苦修圣地,200多株有千年樹齡的銀杏樹林被列為“中國銀杏之鄉”。雖然這個地方山青水秀,人杰地靈,但知名度并不高,以前請過幾個設計人員,他們的方案都是讓老百姓搬走。這里的人們都是逃荒、逃難而來,得到寺院圣僧的幫助,在此開荒種地,繁衍 生息,所以他們常懷感恩之心。雖然貧窮,但也不愿離開,這次你們來了就對了,因為你們是鄉建,這次總算找對人了。
土成木寸設計團隊的理念就是把家鄉建設的更像家鄉。梁軍老師說如果沒有了老人、老樹、老屋,也就沒有了靈氣,他們保住了青山綠水,而我們要讓他們重拾自信,擺脫貧困,一個最好的鄉村旅游項目,就是以農村人管理農村,農民教育和培養農民。李華東老師認為改變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意識和思維。家美,人就美了,而人變美了,家鄉就會更美了。梁軍老師提出:扶智、扶惰、扶志,我們給農民一個創業的平臺,使他們有機會對外展現自己的文明,創造自己的價值,體現自己的尊嚴,所以遺風和生活是共融的,只有保護才能更好的發展,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扶貧項目嗎。
下寺村的鄉建剛開始不久,就有在外打工的村民辭掉原來的工作回到家。寺后組村民賈林說只要家里有活干,真的不想出去受那份罪。原來酗酒的姜新峰隊長說,梁老師定的村規民約里加了一條是工作期間里不能喝酒,好,那我就把酒戒掉。可過了兩天又給我說:晚上下班了讓喝兩口吧,我說:好,我陪你喝兩杯。賈燕跑上跑下,忙著拍照,要留住鄉建這奮斗的實影,每天記錄工程安排和進度,她說每天都有一個新變化,拍照雖在手中,可鄉建卻在心頭。余留生帶著合作社成員,準備建筑村料、監督工程質量,協調村民事物,拍桌子、瞪眼睛的事時有發生,爭執過后,一袋煙、一碗撈面條,前嫌盡釋,讓大家繼續安排明天的工作。看到他們風風火火忙碌的身影,使我想起兩年前在老家莫溝的打麥場和梁軍老師的第一次見面,是我給他們設計團隊介紹我們村。
在以后的一年多的工作中,我跟梁軍老師學到了很多的鄉建知識。梁老師指導著怎樣修復生態、環境,恢復坍塌的窯洞,荒蕪的老屋,使我們又看到了那沒有記錄的日記,揭開了那段心酸與快樂共有的往事。
我們解開了心靈的惆悵,甩掉心頭的包袱。我們懷抱著希望出發,我們也會擔著幸福回家。2017年大年初一,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組,全程報道老家莫溝,被大家戲稱“田間秀才”的我,非常榮幸的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在中央電視臺講述著莫溝村的從前和現在,憧憬著以后和未來……當輝煌榮譽來臨的時候,我們的梁老師就像來的時候說的一樣,只要你們都幸福了,我們就悄悄地走開了。
謝謝您,梁軍老師,認識您是我們的緣分,而得到您的幫助是老百姓的福份。
謝謝了!
祝愿下寺村和莫溝村的明天,會更好更美
老家莫溝村民 苗樹生
2017年11月9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細作 2017-11-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