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扶貧工作不可過度“代勞”
2017年12月31日晚,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2018年新年賀詞,向我們傳遞了“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正能量,也莊嚴承諾了“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如今,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深水區”,扶貧任務的天平應該向精神扶貧傾斜,不能一味注重物質扶貧,否則將滋養貧困戶的懶惰思想,消磨貧困戶的奮斗激情。
扶貧干部“剃頭挑子一頭熱”,有些貧困戶卻不愿勞作,一味等、靠、要,認為“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兜底”。這些都是思想貧困的表現,貧困戶和幫扶干部都有責任。一是貧困戶在長期貧困下喪失了脫貧的信心和激情,缺乏致富方法,找不準脫貧路子,甚至有些貧困戶不愿摘掉貧困帽子,指望政策扶持過活。二是幫扶干部在扶貧工作中“身入心未入”,急于出成績、摘帽子,缺少為貧困戶長期致富考慮,重物質扶貧、輕精神扶貧。給貧困戶買衣服和生活用品,送去慰問金,幫貧困戶干農活,一定程度上能讓貧困戶吃得飽、穿得暖,然而這種過度“代勞”可能會變成“越俎代庖”,自然就消磨了貧困戶的奮斗激情。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扶貧要先扶志。誠然,脫貧是國家的莊嚴承諾,是幫扶人的職責所在,但說到底更是攸關貧困戶自身幸福生活的大事。因此,幫扶人要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激發其脫貧致富的“主角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從根本上認識只有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才能真正徹底脫貧,創造幸福生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拒絕“填鴨”式扶貧。定期的入戶慰問不應該成了幫扶干部的“作業表”、“任務單”,給貧困戶帶去生活用品和慰問金,幫貧困戶干農活,這種“填鴨”式的扶貧并不能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甚至會讓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越發嚴重。因此,在物質扶貧的基層上一定要做好精神扶貧,一是要做好相關扶貧政策的宣講,特別是要向貧困戶強調“退出后仍可得到后續扶持政策支持”,解開貧困戶不愿摘帽的心結。二是要“身心同入”,因戶施策助貧困戶脫貧。幫扶干部首先要了解貧困戶在想什么、盼什么、擔憂什么、顧慮什么,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真誠地與之交流,將其他脫貧戶靠自身奮斗脫貧致富的經驗和例子分享給貧困戶。其次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把種做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貧困戶找準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新路子。三是當好貧困戶的“老師”。幫扶干部首先要“武裝”自己,強化學習意識,增強知識儲備,開闊視野,時刻關注國家時事政治,其次與貧困戶多溝通、多交流,分享生活點滴,送去利好政策,探討致富技術,激發貧困戶致富熱情,常葆貧困戶奮斗精神。
(作者單位:三臺縣國土資源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