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農業部、文化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務院扶貧辦、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文聯、中國科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品牌效應和示范作用,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組織開展“三下鄉”活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精準扶貧,補齊“精神短板”。(1月17日 人民網)
三下鄉活動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1996年12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十部委為了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社會風氣,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并從1997年開始正式實施。“三下鄉”在開展科普宣傳、免費義診、“文化進萬家”“文化迎春 藝術為民”“送歡樂下基層”“心連心”、農村電影放映、全民閱讀、新春送書下鄉等活動中,把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送下鄉,受到群眾的廣泛贊譽和好評。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成不變“填鴨式”的宣傳模式難以適應群眾日益增長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在有的地方,由于每年都在開展,干部職工免不了有厭倦情緒,敷衍塞責,應付了事,更有甚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嚴重違背了開展“三下鄉”活動的初衷,影響黨群干群關系。
“三下鄉”是好事,但只有將“三下鄉”下到群眾心里,才算是真正把好事辦好。筆者認為,各級黨委政府不妨在“三下鄉”活動開展之前先認真想一想,摸清底子,分門別類,瞄準基層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放矢,而且要全面科學評估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能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能好高騖遠,貪大求全,更重要的是,“三下鄉”要有強烈的“補短板”意識,多一些雪中送炭,“三下鄉”這一好事才能辦好,才可能真正造福廣大群眾,取得群眾滿意的實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作為惠及基層群眾的“三下鄉”活動,理應在全過程中突出“精準”,要通過送文化、科技、衛生入鄉,既要為農村的脫貧致富帶去更多發展機遇和平臺,找到改變貧困的出路所在;也要為貧困地區帶去更多健康知識和福利,緩解農村地區醫療衛生的一些現實性問題;還要豐富農村群眾的頭腦,增加他們知識和見識,為他們脫貧致富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一群有了思想、有了技術、有了健康的群眾,脫貧致富,那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三臺安監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