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出生于四川達州的一個小山村、在北大師從著名建筑學家俞孔堅教授的小伙湯敏,有著濃郁的鄉土情結。也正是這種情結,促使他放棄穩定的公務員生活和高薪的設計師職業,轉行致力于保護古村落、推動鄉賢文化,成為一名公益人。(1月23日 人民日報)
傳統古村落是我們祖先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營造的最為適宜族群發展的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的結合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卓越創造力和無窮智慧,蘊含著深厚廣博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的縮影,是中華文化之靈魂,是文化自信之源泉。
然而,在城鎮化大規模建設的當今,隨著商業開發和現代化浪潮的入侵,傳統村落的數量正在快速減少,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村落鄉土文化、地域特色被迅速侵蝕。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中國古村落所凝聚的文化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之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自然村落的不斷消失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消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如果沒有了傳統文化,就如同沒有了血脈,民族的文化自信從何談起?文化強國從何談起?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國夢的具體實踐和發揚。85后北大研究生,放棄穩定的公務員生活和高薪的設計師職業,轉行致力于保護古村落、推動鄉賢文化,成為一名公益人,正是在文化復興的路上,從傳承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歷史情懷出發,回應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守護中華文化之魂,撐起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游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