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春忙秋忙,秀女下床。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秋天是收割的季節,這兩個季節是農事最繁忙,最關鍵的季節。搶種奪收牽系著人類的生存。就是官宦人家,或者是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的嬌貴小姐,在春忙秋忙的關鍵節點,也得下地干活。這句話可謂體現出古人對農事的重視。這一句話在農村也常常是長輩勸誡年輕人要重視農田耕作的一句肺腑衷言。這句話也表明古往今來的中國人是對農事很重視的。
一年之計在于春。過去一開春,鄉下大大小小,男女老少,就爭先恐后到田間干活去了。干什么活的都有,有的壘岸,有的挖地,有的運糞,有的犁地,有的點種好不熱鬧。近幾年田間地頭再也看不到往年那種熱火朝天的場面了。偶爾看到在田間干活的也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農,婆姨。年輕力壯的勞力在田頭已很難看到了,就是有也是在外打工的抽空回來,邦家里幾天忙,怱怱忙忙又回去了。農田耕作似乎對它們不重要了,在年輕人心中農田耕作成了一件稍達工作,當下農村大部分年輕人對農田耕作以不掛在心上了。在農村實際上耕種農田這項艱苦而繁重的任務,事實上就落在了上了年紀的老人肩上,這幾年是農村老年人在支撐著中國農業的半壁江山。(特別是一些條件差的山區地區)也是老年人在緊守著我國農業的最后一道防線。雖然在農村也能看到一些農田被擱荒的現象,但大部分農田還是能被種上的。為什么種田不賺錢,那些堅守農業最后底線的老農還是要想方設法,刻服一切困難把田種上呢?
筆者是一位關心農事的熱心者,也是一位親身經歷的實踐者。說出自已的觀點,給大家分享:
一、中國農民對種田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雖然當今工業文明,城市文明,五彩繽紛,繁華似錦。讓人心醉,讓人向往。但大部分中國農民還沒有真正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樂趣,也沒有真正體會到哪種幸福感和安全感。正于有些人說的:農民還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反過來中國卻是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大國。人們從遙遠的石刀石鐮開始,從狗尾草,蟋蟀草培育稻麥開始,農耕就深深的烙在了中國人心上。中國農民對種田有一種骨子里的熱愛,有一種俗成的理念,有一種執著的信念。所以說不管時世怎樣變遷,環境怎樣變化,哪怕是海枯石爛,哪怕是山崩地裂,哪怕是血風腥雨,哪怕是戰火鐵蹄,中國農民都不會輕易荒掉土地。中國農民把荒掉土地始終看做是一種恥辱,是一種罪過。如果把土地荒了,不種上,它們心里自己給自己就過不去。心就踏實不下來。中國農民這種情感,猶其在老年農民中體現的突出。為什么在當今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中,在城市燈紅酒綠生活的吸引下,在糧食不值錢的困境中,一些農民特別是一些年紀大的農民,還要艱難的把土地種上,就是這個道理。糧食對人類來說很重要,但中國農民對種田的哪種執著信念更重要,這才是我們中國農民最寶貴之處。這才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精髓,有這樣的農民是中華民族的大幸。
二、餓肚子餓怕了。
翻開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餓肚子的歷史。在中國人的記憶里餓肚子那是中國人心中的最痛。也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就是在饑餓中不斷覺醒和壯大的。現在的人可能不相信,但這是事實。過去家家戶戶斷糧是常事,就說五、六十年代吧,那一家不為糧發愁,那一人沒有餓過肚子,在農村剛開春大部分人家就沒米下鍋了,山野到處都是挖野菜的,到處都能看見逃荒要飯的,每天都能聽到餓死人的訊息。中國大地真的是浸泡在一片饑餓聲中。那時全黨,全國,全民都在抓糧食工作,糧食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吃飽肚子成了每個人追求的最高愿望。萬惡的舊社會更不用說,農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再加上嚴重的水、旱、蟲災經常發生,“糠菜半年糧”就是大部分中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許多家庭,傾家蕩產,啼饑號寒。特別是大災之年,蓬草食盡,樹皮吃光,只有挖掘山中的石塊來吃。更慘不忍睹的是人吃人的慘狀經常發生。這種慘痛的饑餓記憶,每個中國人是不會忘記的。中國農民更是刻骨銘心的。
三、生計所迫。
現在農村的一般農戶,生活主要靠兩項收入。一項就是種田收入,一項就是在外打工收入。這兩項收入是支撐一般農戶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現在農民的生活雖然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種田這項傳統收入還是一般農戶主要的收入依賴對象。就當前的中國農村實際情況,一般農戶是不會輕而易舉的放棄種田的。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