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表揚我……2月16日,新文化報熱線電話接到了一位張姓男子的電話,在電話中,他將自己多年來做的好事說了出來,希望新文化報能夠報道出來。(2016年2月18日)
咋看這則新聞,讓人聯想到電影《求求你,表揚我》中的情節,詼諧現實發人深省。自古以來,被傳統文化熏陶的國人秉持富不外露、低調做人、低調行事的作風,“做好事不留名”才是積德行善的榜樣,這似乎成了中國慈善的潛規則。由此,好人好事常常名不見經傳,積德行善的慈善事業并未發揚光大,社會慈善氛圍尚欠蓬勃。
前有陳光標高調行善,引發網友質疑,更有媒體直陳高調行善不能高過了頭,可見社會輿論對慈善的總體愿景還是希望低調。相比陳光標,本案主人公張金彪不過是長春市二道區一名普通政協委員、民盟委員及市民巡視員,論財力無法與陳光標相提并論,知名度更是望塵莫及。二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行善積德高調出眾,背離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道德規則,自然引發輿論關注。
誠然,低調行善是謙謙君子風度,符合華夏傳統包容的審美情趣,既照顧了受助者的尊嚴情緒,又迎合了大眾的慣性思維。我們這個社會,總充斥著一些懷疑與仇視,就慈善而言,只要有人高調慈善,便有人懷疑其真實目的。總結起來,無非懷疑慈善者圖謀名利雙收、借機斂財等。前有沸沸揚揚的郭美美事件及南京慈善總會副會長潘鍇紅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案等,一舉毀了中國慈善組織的形象,將本就低迷的慈善事業打入冰涼低谷。源此,公眾對慈善愛恨交織,在矛盾中徘徊揣測,很多人談“慈”色變,更別說加入慈善的行列,慈善成了生活不可逾越的鴻溝。歸根結底,還是揚善不接地氣,社會慈善氛圍不濃烈。
行善可以不高調,但揚善不可低調。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行善揚善都不高調。像張金彪這樣的行善者,本不缺少表揚,何以呼吁媒體表揚?誠如其所言,目的在于激勵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筆者以為,在慈善低迷的社會,多冒出幾個高調行善者,只要不拿著慈善幌子招搖撞騙,我們不必吝嗇表揚,更不必介意其高調另類。
作者單位:自由職業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