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為什么收入提高了農村的幸福指數卻沒提高?

[ 作者:蕭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9 錄入:12 ]

題記

對于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人來說,一年一度的春節大多數情況下是必須回家的。不僅因為那里是自己的故鄉,更因為父母都在那里。因為大多數企業根本不執行國家規定的探親假政策,所以只有春節才能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回老家一趟,看望父母親朋。

也正是因為不經常回家,一年半載才能有一次,所以家鄉的變化我們這些短期回鄉的人總是會更容易感受到,而對那些一直生活在那里的人而言,則往往需要通過追憶過往進行比較,才能發現變化已經很大。

變化之為變化,就在于這種變化既有積極的、好的變化,也會有一些消極的、不好的變化。以外來者的眼光看,可能很容易就會產生“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感受。而對我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但最終卻不得不因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已經離開了農村和故土、親人的人來說,積極的變化與消極的變化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

農民收入提高了,幸福感為什么沒有提高?

年前,一個當了農村兒媳婦的學者的一篇文章一時之間在網上引發轟動。不過,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人,大概只要看前面二三百字,就不用再看后面的了。因為他要說什么,大致就能猜出來了。這種文章每年過一段時間都出現一次,而且往往會在春節這樣“鄉愁”泛濫的季節出現,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但這種文章往往流于知青文學式的感慨,最多不過是“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卻很難發現這些年來農村發生的一些積極變化。要么救市官方主流媒體敘述中常見的那種“日子越來越紅火”之類的官樣宣傳,更加不接地氣。

比如說,最近一些年來,回農村老家給人最深的感受往往是農村越來越蕭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農村的人口在大幅流失,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的往往是老幼婦孺,自然顯得沒有什么生氣。但不應該忽視的是,正是因為勞動力流出,通過性別之間、代際之間的分工,老人、婦女在農村務農維持基本生活,青壯年勞動力則外出打工,積累貨幣收入。正如一些學者的研究所指出的,農業收入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在農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這種勞動力流出帶來的結果。

同時,還應該考慮到的是,如果說農村曾經有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話(其實完全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根本不存在),那么現在已經完全不可能繼續這種生活了。農民的生活必須依賴于大量的貨幣流通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如一些農業生產工具,此前主要是一些農業社會中的手工業產品,還可以通過以物易物的交易完成,而現在這種生產工具也基本上已經變成了工業流水線生產,而這樣的生產工具的獲得就必須通過貨幣交易才能完成。還有一些生活資料,比如水,以前人們可能吃用井水、河水,而現在都必須用自來水,那么就必須支出貨幣。還有電,以前農村不用電的時候,有沒有都一樣,但現在的農村已經完全離不開了電,且不說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之類家用電器已經基本普及,就是照明,要突然退回到用油燈照明,農民也已經無法適應了。

農民的日常生活中,貨幣支出已經無所不在。吃穿住行,都必須有現金流才能維持。那么,這樣的貨幣從哪兒來呢?農業生產周期較長,不可能獲得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大量現金流,那就只能通過打工來獲得現金收入,以維持日常生活。所幸,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為外出打工的農民提供了這樣的工作機會。

因此,農村確實如一些人所說,正在變得越來越蕭條。但同時,農村的積極變化則是家用電器越來越普及,房子修得越來越漂亮,汽車也已經開始逐漸普及,生活越來越方便。今年春節回家就發現,我們村里的汽車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從吉利、比亞迪到大眾、本田、豐田等國產和進口品牌,都已經有了。這在十年前的2006年則是不敢想像的,基本上是2008年以后才出現的新情況。路也好了很多。2007年,村里到鎮上的路變成了柏油路,但村里的主干道還只是從土路變成了石子路,2015年則由于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村里的主干道也已經變成了水泥路,實現了路面硬化。以前一下雨下雪,路就泥濘不堪,現在這個問題基本上解決了,交通方便多了。

村里的房子變化也很大。我小時候,村里人多數集中在一條胡同里,以窯洞為主,磚木結構的房子還很少。而現在,已經沒有人繼續住窯洞了,全部搬到了平地上,集中居住點也搬到了我小時候還只有農田、沒什么人家的地方。房子的結構上,我小時候還有不少是土木結構,而現在新修的房子已經完全變成了磚木、磚混結構,再沒有人用土作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與此相應,修建房子的成本也大幅提高。2004年,我給家里蓋了四建磚瓦房,外帶大門,總共耗資3萬多元,平均一間房的成本約7500元左右。到現在,一間房的成本已經達到了1.5萬元左右。如果要把通用的四分地的院子三面都蓋成磚瓦房,成本大概要15到20萬元。即使成本逐年持續提高,但每次回家,總會發現又有幾家人修建了新房子。

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業收入退居次要位置,打工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高)也帶來了農村家庭結構的變化。我小時候,村里三世乃至四世同堂的情況還很多,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少了。絕大多數家庭要么是兩個老人在家,要么是兩個老人帶著孫子在家。而且,由于過去三十年嚴厲的強制一胎化政策(農村實際上是強制二孩化),家庭結構也和城市一樣,在向倒金字塔結構轉變。因此,農村現在出現了大量的貓和狗,尤其是狗。我小時候,村里總共也沒有幾條狗。這當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人都才剛實現溫飽,喂狗不賺錢,所以多數人沒有條件養狗。但現在的情況是,幾乎家家都有狗,而且很多人家是兩條,一條大狗看門,一條小狗在院子里跑,讓院子里顯得有點生氣。這種家庭特別脆弱,幾乎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如果先去世的是男方,女方就喪失了收入來源,生機維持很難,只能依賴于子女補貼。如果先去世的是女方,男方雖然能自己維持生活,但帶孩子就會成為很嚴峻的問題。我們村里有個人,是同族的堂叔,他不到六十歲,前年老婆突然去世,女兒離婚后孩子放在他家。老婆去世后,他又要干活,又要帶孩子,就很艱難。

對中國人而言,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結構的變化和人的流動性的提高,顯然影響了人的幸福感。就我對村里的觀察,一個家庭如果子女就近工作、生活,每一兩個星期或個把月回家一趟,就能夠照顧到家里的日常生活,父母在家種地,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養豬、養羊,增加些收入。這樣的家庭,幸福感是比較高的。而像我們這樣,子女離家比較遠,父母獨自在老家,雖然我們可以給錢,但畢竟有許多日常的事情照顧不到,我們和父母的幸福感都比較低。比如說父母生病了,子女近的可以直接帶到城里去看,而子女不在的,則要麻煩得多。因為對父母一輩來說,進入城里現代化的醫院,簡直如同進入迷宮。無論醫護人員的態度,還是各種繁瑣的手續,他們都不熟悉。如果子女在,就可以辦得更順利些。因此,家庭規模的縮小與人的流動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物質條件改善帶來的幸福感,使人們主觀上覺得生活并沒有變得更好。其實,對父母而言,他們缺少的更多的是能夠隨時叫回來幫忙的子女;對子女而言,是缺少工作勞累之后能夠放松心情的港灣。

人員流動性提高造成的另一個后果是農村勞動力缺乏。不僅種地和一般的家務活目前只能依賴于婦女和老人,甚至于農村蓋房子很多時候也只能找婦女做小工。這樣,農村的勞動力價格也跟著城市一起大幅提高。1995年暑假,我讀高中的時候,在建筑工地上干過一個月小工,平均一天的工資只有十塊錢。而現在找一個人干活,哪怕是勞動強度并不大的一般性的農業勞動,比如在田地里除草、種玉米、給蘋果園施肥這樣的活兒,一個勞動效率并不高的婦女每天的報酬也要在一百元左右。即使如此,還經常找不到人干活,因為孩子大一點、家里沒有其它負擔、比較利索能干的婦女,也有不少人也外出打工去了。2011年,我回老家的時候是4月,剛好村里有個老人去世。我們老家至今仍然采用土葬,需要打墓。打墓現在雖然一般都是用挖掘機挖一個明坑,再用人力向里面打一個穿堂,勞動量已經比早先完全用人力下降了至少一半,但仍然很難找到人。當時喪事管事的人在村里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夠打墓的人,最后沒辦法,只能讓幾個年近七十歲的老人去打墓。

村里的人際關系也在變化。我小時候,也就是1980年代,村里還有變工,也就是你家忙的時候我給你幫忙,我家忙了你給我家幫忙。不過當時這種變工已經主要是鄰里或者血緣關系比較緊密的族人之間了,但畢竟還有。這種相互幫忙不用貨幣結算,所以也不計入GDP統計,但對農村來說,卻很方便。現在這種情況基本上已經沒了,如果要找人干活,就必須出錢,而且必須按照市場價出錢,否則根本找不到人。即使家里比如水龍頭壞了,找鄰居修一下,雖然不一定要錢,但往往也要給一包煙之類,必須有物質報酬。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說法,以貨幣作為交易中介,最早是發生在陌生人之間的交易過程中,而在熟人社會里并不需要。因為在熟人社會里,相互幫助是必須的,也是長期的,雖然今天我幫你,不一定你能馬上就幫到我,但總有一天也許我會遇到需要你幫忙的事。同時,這種相互之間的信任也是基于長期交往形成的,也包含著對未來繼續長期交往的預期。而用貨幣作為交易中介則意味著相互之間沒有信任,也不一定要建立在長期交往的基礎上,等價交換之后,對未來也沒有什么繼續交往的預期。因為流動性提高,今天你還在這里,我幫了你,但明天也許你就出門打工去了,不能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幫到我。由此,也就造成了農村鄰里之間的行為短期化。

這種人際關系的變化也影響了在農村生活的人們對社會變遷的認識以及感情上的認同。所以,村里人經常感慨,“現在的人情淡得很”。意思就是說,現在農村不像以前那樣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交往越來越多的時候需要用錢作為中介。比如紅白喜事隨禮,我們當地稱之為“行情”。以前大家雖然也在意隨禮的錢多少,但大家都很清楚,重要的不是隨禮的錢到了沒有,而是人來了沒有。那時候,常見的情況是一家人隨禮只有一兩塊錢,但全家人都來吃飯。現在,因為很多時候都是在城里或者鎮上的酒店里辦酒席,成本相對高一些,所以辦紅白喜事的主人越來越在意隨禮的錢多少。如果有客人隨禮的錢很少,而來吃飯的人很多,主人就會不大高興,覺得這個親戚或者朋友不大地道。

幸福作為一種情感體驗,當然基于親人、親戚、朋友、鄰里和村莊內部的感情體驗。當這些關系都在處在急劇的變化和重構過程中時,這種情感體驗當然也就變得越來越難獲得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資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在人线动图 | 亚洲А∨天堂AV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午夜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 色窝窝播放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